他将心中的疑惑道出后,姜玉楼回答道:“我想了想,这套丛书以精装的方式进行包装,并且丛书全套塑封,绝不零售。精包装和不零售就是打造稀缺性和豪华感,而且这套丛书还是茅盾奖获奖作品,更加具有收藏价值。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这套丛书只要控制好首印数量和销售价格,咱们绝对不会亏本。”
宋文听得太阳穴直跳,精装、全套塑封、不零售,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他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信心彻底消失了。
“社长,这么搞丛书的成本小不了,而且不能单卖,顾客会更少,咱们印多了卖不出去要赔钱,印的少了就算都卖出去,估计也要赔钱。”宋文顿了顿,劝道:“要不咱们动作小一点,允许单卖,说不定还能回本。”
“单卖可能真的要亏本。”姜玉楼笑着摇头道:“老宋啊,亏本的生意咱们可不能做。”
改开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那是与日俱增,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可以说是人民生活最好的年代。虽然工资少,但是购买力强。
月入四十五块钱的工资就相当于后世的四千五百块工资,可后世能月入四千五百块的人绝对没有这个年代多,更别提后世的物价那叫一个高昂。
这个年代的工人是真的幸福,只要不是花钱买电视机、冰箱和自行车这种大件,每月都能攒下来不少钱。
有钱的年轻工人暂时不用结婚,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年长的工人该有的都有了,手上钱也不少,这时候看电视和看电影的性价比又没有看书高,你说他们手上有钱了为什么会消费不起图书?
所以亏本可能性真的很小。
宋文苦笑一声,你知道还要搞什么丛书,这是拿钱不当钱啊。
在他的想法里,搞什么丛书肯定要亏本。他的理由是现在工人工资才多少,一本长篇小说价格也基本在一块钱了。要是七本合卖,还要精装版,价格低于十块都要亏本的。十块钱啊,真有人舍得花这么多钱买已经出版过的小说吗?
“社长,咱们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读者的经济能力啊。”
“我考虑过了,咱们精装版丛书价格定在二十五块,贵是贵了点,但绝对不缺买家。”姜玉楼信心十足,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
宋文一脸苦相,“社长,您是怎么得出的结论。就算是我现在的工作,让我买这么一套丛书虽然说不上困难,但也有点心疼的。我都心疼,您说那些一个月工资四十五块钱的工人舍得买这丛书吗?”
姜玉楼点了点头,承认了他说法的同时,又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丛书价格是贵,但这是丛书的稀缺性决定的。我们搞这套丛书就是再挑选读者,挑选顾客。真喜欢的人肯定有,舍得掏钱的人也不会太少。至于那些喜欢,又没能力一口气买全套丛书的读者完全可以和朋友合买啊。”
“啊?”宋文差点没被他的说法惊掉下巴,“这……这合适吗?”
姜玉楼道:“有什么不合适的,有人有这种需求,我们为读者提供这种需求,仅此而已。”
“我知道了。”宋文没有意见了,决定听令行事。
姜玉楼见他同意,便开始布置任务,“这样,你联系一下几位作家,把咱们的想法告诉他们,稿费什么的也别吝啬,就按照最高的来好了。”
“有几位老师我没有联系方式。”宋文有些尴尬。
“这个好办,联系作协,联系茅奖主办方都行。”姜玉楼说完,又问道:“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
宋文想了想,问道:“那版权拿下来后,谁负责丛书的排版等工作?”
“交给嘟嘟吧。”姜玉楼又道:“等作家们同意了,咱们就开始这项工作。”
“好的,我马上去办。”
宋文离开了,姜玉楼也在思考这一步棋对不对。
历史上,国内出版社搞的文学丛书系列还要等到四年后,那时候可以说是国内文学最鼎盛的时候,读者也买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市面上的丛书也越来越多。
姜玉楼是想先试一试水,如果读者认可,今后会有更多的名家名作丛书出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市场不认可的话……这种可能大概率不会出现。还是那句话,只要营销工作做得好,没有卖不出的东西。更别说在文学作品的黄金年代,小说是真的不愁卖啊!
之后,姜玉楼叫来马嘟嘟,将杂志社准备搞丛书的事情告诉了他,然后让他做好准备,到时候他的工作肯定会非常忙。
对此,马嘟嘟非常开心,自己一个人负责一摊子事,这说明了社长看好他的工作能力,也是对他的信任。
马嘟嘟离开后,姜玉楼接到一个电话,是央视黄导打过来的,他说在这个周六,也就是五号,要正式搞一次彩排。这次彩排,台里的领导会来看望全体节目组人员,除了台里的人,还有电视部的领导要来。
姜玉楼挂断电话后,苦笑道:“这哪里是来看望的,分明是来审查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