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走到二月,《最文学》1983年第一期上市了。
上市当天,无论是读者还是评论界,乃至于文学界都很惊讶。因为《最文学》这一期搞的是陕西作家专号,这可太新鲜了。
文学杂志的历史也有许多年了,某地作家专号还真是头一次见,大家都好奇这一期作家专号的作品质量到底如何。
再加上去年最后一期杂志质量非常高,因此新年第一期的销量是可以预见的。
为了应对极大可能的热销,《最文学》83年第一期的首印数量也较之往期有了极大的提高。
第一期杂志问世后,媒体上也有相关报道,只是因为发行时间不长,还没有人评论专号作品如何,谈论的焦点只是专号本身。
《最文学》这边呢,一边关注着杂志销量和口碑,一边审核各地投稿。
投稿数量越来越多,许多都是新人,但是作品质量却非常高。编辑们都感到惊奇,难道国内文学爱好者的水平增长如此迅速?
当然,文学爱好者水平快速提高是好事情。
无论是他们本人,亦或是社长姜玉楼,还是《最文学》本身都青睐于提携新人作家。
只有文坛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人作家,文学界才不会成为一滩死水,各家杂志社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读者也会有更多的新鲜感。市场活跃了,新人作家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这天,姜玉楼在翻看了近两天的报纸,发现报纸上没有太多关于《最文学》第一期的报道后,叫来了宋文。
“社长,您有什么吩咐?”
“是这样的老宋,最近媒体上关于咱们今年第一期《最文学》专号的新闻你看了吗?”
“看了。”
“媒体上的评论太少了,这样,你安排一下咱们编辑部的编辑写点评论文章发到报纸上。”
宋文心里一惊,脸上有了为难之色,“啊?这……这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只要咱们的人实事求是地写评论,谁能说什么?”
姜玉楼见他面色犹豫,便接着道:“就比如你我的身份,除了是杂志社的社长和主编外,还是作家,难道我们就不能评论其他作家发表的作品吗?”
“这,好吧。”宋文一想也是,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杂志的口碑发酵是需要时间的,姜玉楼想通过自己人的投稿评论,缩短市场的反应时间。明明都是好作品,你们还在犹豫什么,快点掏钱买回家看吧。
真的是,这一期陕西作家专号,放到十几年后根本是旁人无法想象的。路谣、陈中实、郭景富、邹志安,都是有资格出单行本的大作家啊!
他们写的长篇投稿到哪家杂志,基本也是能上头条的。
姜玉楼满意地点点头,又道:“还有个事,你帮忙参谋一下。”
宋文露出洗耳恭听之色。
姜玉楼沉吟片刻,开口道:“你觉得咱们杂志社出个“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小说丛书”怎么样。”
所谓“丛书”,就是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为一套,并以编号或不编号方式出版的图书。它通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或围绕一定主题内容而编纂。
一套丛书内的各书均可独立存在,除了共同的书名(丛书名)以外,各书都有其独立的书名,有整套丛书的编者,也有各书自己的编著者。一套丛书一般有相同的版式、书型、装帧等,且多由一个出版者出版,除少数丛书一次出齐外,多数为陆续出版。
在国内,丛书也不是个新鲜的东西。
比如古代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都()
是丛书。
宋文是知道丛书的,只是他不明白自家社长怎么想搞丛书。
要知道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是出版过的,时间长的也有好几年了,出版丛书真的会有人购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