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完成直升机的设计,要给自己放个假,去国外散散心。
“哎,怎么思绪又跑远了”,他赶忙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手中的配件。
很快啊,一阵闪电五连装,一个小巧的4轴无人机组装完成。
为了降低控制难度,提升无人机的自控能力,李国成不仅仅对飞控程序进行了自适应调整,而且专门研发一款微型半导体陀螺仪。
这款陀螺仪,突出的亮点就是微型,设计原理模拟机械陀螺仪的原理,在压电陶瓷上放置一个质量快,加上压电采集电路就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
从外观上只能看出这是一个so-8标准封装的器件。
x、y、z三轴数据通过串口传递。
为了技术领先,这款微型陀螺仪他不准备申请专利。
之前的一个月,他主要是在制造这种微型陀螺仪,因为对安装精度要求太高,即使是他,也要反复确认,反复测试,然后才完成封装。
如果将来想实现量产,专用的精密测量和组装平台就非常必要。
哎,所以说基础工业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平台,再优秀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这个个基础,就像是有了良田,可以结出各种庄家、果实和朵。没有它,那就是科技荒漠。
李国成揉了揉太阳穴,感觉接下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这个平台也不是最紧急的事情,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操心。
无人机全部组装完成,并完成所以静态测试,接下来就是正式起飞了。
李国成没有逞强,他把遥控器的控制权交给了小一。
给出命令是慢慢起飞,并根据飞行姿态,记录数据,用于调整控制参数和4轴同步逻辑。
和预期的一样,只飞离地面10公分,就向一边倾倒。
小一停止了飞行,和无人机的飞控芯片连接,读取飞行数据,同计算,给出了调整方案,得到李国成的确认后,修改了飞控参数。
然后重新起飞,如此反复操作了上百次,终于达到了李国成的要求,小一发出起飞指令,无人机就可以自动控制平稳飞行到1米高的位置,等待下一步指令。
在调整参数的过程中,重复3次后,李国成就把调整确认指令授权小一,让它自己完成测试和调整。
这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强大,上百次的重复,每一次都那么严谨、准确。
接下来的控制飞行就相对简单,有了起飞前的平衡控制算法,飞行中的姿态控制就是弟弟。
飞控有两种模式:自控模式和竞赛模式。
自控模式是,遥控器给出指令,飞控算法需要对控制进行优化,保证飞行的绝对安全。
竞赛模式是,遥控器给出指令,飞控算法直接执行,仅保证飞行不失衡。
遥控采用短波通信,理论上最大控制距离高达12公里,超出控制范围,可以根据记忆路线,自动返回。
之所以做的这么复杂,因为从一开始,就是冲着军用去的。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推荐!求月票!求评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