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朝制度,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创的官制。
想到这里……
尹烈不得不感叹一声。
历史上秦始皇真正的继承人,不是扶苏,更不是胡亥,而是汉武帝刘彻。
秦皇汉武不分家。
真可谓是一脉相承。
正好……
尹烈现在便加快这一历史进程。
哪怕他知晓在大秦施行官制改革会非常难,尹烈也要动一动庙堂三公九卿的位置!
“内外朝制度?”
右相王绾眉头一挑的望着尹烈道:“难不成就是你在琅琊公议快结束时,专门提到过的……”
王绾还隐隐记得。
之前在琅琊公议快结束的时候。
尹烈提议要拆分九卿少府,也就是要把少府下辖的工部给独立出去。
那少府肯定不带同意的。
右相王绾也不会同意。
原因很简单。
现在的九卿少府,正是妥妥的关中勋贵派系顶梁柱。
王绾无论如何都是要保的。
“我反对!”
王绾立即道:“秦御丞,本相提醒你一句,在朝行事,还是得三思而后行。”
“关于内阁制度,究竟是否能够如预想中的有用,还尚未可知!”
“你现在所谓的内外朝制度,变动实在太大,势必会引起朝纲动摇……”
……
王绾直指尹烈太过于激进。
涉及朝廷的官僚制度,各方势力盘综错杂,后续单是内阁大学士的成员选择,恐怕各方势力就得争破了头!
结果尹烈却生怕不够乱……
又提出了什么内外朝制度。
这不是明摆着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嘛!?
冒然把庙堂改制的调,起得如此之高。
万一出了什么大的岔子!
尹烈即便是九死也难赎其罪!
因此。
右相王绾摆出了自己强烈反对的态度。
随即。
“陛下。”
王绾朝着始皇拱手一礼,道:“帝国现如今确实是百废待兴,但官制改革必须得慎之又慎。”
“我大秦的三公九卿制度,乃是历代先帝不断根据国情完善而出的,决不可轻易擅自改动!”
“臣斗胆请陛下治秦御丞不敬先王旧制之罪!”
……
三公九卿制度最早源于夏朝。
绝对的源远流长。
根据礼记所载……
夏朝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再设四辅及三公。
不必备,惟其人。
言使能也。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九卿分别是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相比之下。
便可知晓大秦的三公九卿制度,其实就是按照中原模板,再根据自身国情不断完善而出的。
因此。
右相王绾说尹烈不尊大秦历代的先王旧制,理由的确是相当的充足。
“大朝议上,诸卿皆可畅所欲言,右相又何谈治罪与否?”
嬴政表示他刚刚都说了无论尹烈说的对与不对,他都不会追究后者。
帝王一言。
重逾九鼎!
自然是对尹烈最高的政治托底。
“……”
右相王绾闻言,只觉一阵无奈。
嬴政看似不怎么公然的站在尹烈的一边,实际上却每每都在最关键的时刻表态。
让他们这些人对尹烈根本就无从下手。
这时。
“右相。”
太后赵姬也再度发言道:“先王旧制固然可敬,但此一时彼一时嘛!眼下九州已然一统,原本的官员制度也理当根据现状做出一些调整和完善。”
“想来皇帝肯定也是正有此意,所以才会召开今日的大朝议。”
“本宫认为,不仅秦御丞可以说说对于官制改革的看法,诸卿都是可以谈谈的嘛!”
……
太后赵姬说出了一番非常高明的和稀泥之言。
毫无疑问。
以赵姬的政治觉悟,她是不可能说出这番言论的。
皆靠尹烈的事先预判和提醒……
尹烈早就知晓右相王绾会跳出来。
包括王绾会说哪些话,他都是提前做出了预判。
这么一来……
尹烈只要把水搅浑,让百官诸公一起对官制改革发表意见,那么他也就不是特别显眼了。
同时。
也不会搞得太后赵姬和始皇嬴政太过于偏向尹烈……
大家都能说。
这个时候就看谁更加有先见之明了!
而只要论起眼界和真才实学。
尹烈绝对是一点都不带怕的。
“太后所言有理。”
尹烈拱手附和一礼。
右相王绾则与周边的同僚面面相觑了一下。
关中文武派系肯定都是想要维持现状不变的。
因为只要涉及到官制改革……
大概率便会革他们的命,出他们的血。
那右相王绾和麾下派系的重臣官员,肯定会想办法反抗的。
“看来陛下和太后,是打定主意要进行官制改革了。”
“话说这个秦御丞也真是够鸡贼的,居然特地把太后搬了出来……有太后顶在前面,再有陛下居中主持公道,看来我们不得不让秦御丞好好说说,那所谓的内外朝制度了。”
“什么狗屁内外朝制度,说到底还不是要跟我们过不去?依我之见,秦御丞摆明了要放我们的血,这次我们说什么也不能让其如愿!”
“呵呵,说的简单,你想堵秦烈的嘴,你去堵一个试试,他满身上下都是理……”
“哼!我倒是好奇秦御丞这次的官制改革,究竟会有多激进。如果他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我保证……后面一定会有好戏看的。”
“难呐!人家是皇帝驾前的第一红人,现在又得了太后的青睐,谁能在咸阳动其半分?尔等难道没有看到国尉的下场么?”
“哼!国尉那是自己犯下了极罪,让秦烈抓住了把柄而已。如果这一次官制改革,秦烈依旧一进再进……”
……
关中文武派系现在对尹烈的忍耐度属于越来越低了。
或者说。
从国尉屠雎死亡的那一刻。
关中文武派系究竟对尹烈忍耐到了极限……
现在距离爆发,仅仅只差一个名正言顺的导火索。
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