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逆天而行!
毫无疑问。
李斯在议政权,决策权方面的政治划分,更加敏锐。
李斯完全没有被尹烈绕住……
而是做到了一针见血。
议政权,其实就相当于决策权。
只要内阁大学士拥有开口的机会,那么他们就具备影响国策施行的能力。
最佳的例子便是尹烈……
按理说尹烈的御史丞的官职,放在左右相和三公九卿的面前,那真是连个屁都不算。
可尹烈依旧做到切切实实的影响了帝国政策的施行和发展。
当然。
话又说回来了。
李斯拿尹烈本身进行举例,其实多少有些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辩论技巧。
毕竟尹烈能够做到以区区谏言小官,进而影响到帝国发展的走向,那是因为尹烈是个穿越者,并且还对诸子百家思想了解的鞭辟入里。
文采惊世,心算通神,国士之才!
这三个前提条件一出……
纵观整个青史,能够对标尹烈的纯在,要么像老子那般出世无名,神龙见首不见尾。
至于入世……
在尹烈看来,尉缭子应该是入世上贤中,把天道大事布局运用到极致之人。
可尉缭子仍旧不敢行尹烈的信念之道。
逆天而行!
人定胜天。
是以:像尹烈这般人,前无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
并不具备任何举例参考价值。
……
章台大殿正中。
尹烈面对李斯的发难。
他再度强调道:“李相,正如你所言,内阁大学士只要拥有议政权,那么就会相应的掌握决策权……”
“但是,敢问今日大朝议,在这章台大殿上的诸公,你们中有谁是不被允许说话的?”
“帝国的大朝议,自古都是能够各抒己见,唯理至上!”
……
尹烈明白,他无法直接反驳李斯的议政权即决策权的论点。
但他可以迂回反驳……
议政权其实今日在场的满朝诸公,人人都有。
然而。
真正能把议政权转变为决策权的人,却永远都只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
尽皆乃是各个派系的翘楚,甚至是魁首。
普通的官员。
先不论能力、眼界、才识与否!
他们首先要做的便是附和性发言。
即:尹烈说了一个李斯无法在台面上反驳的官话。
大朝议上,各位重臣人人都可畅所欲言。
但实际上。
朝堂的规矩依旧如同大山一般摆在那里。
比如外客勋贵派系……
左相李斯的态度便是外客勋贵派系的整体导向。
方才左相李斯站在尹烈这边,外客勋贵派系就会帮着尹烈说话。
可一旦李斯的立场变了。
整个外客勋贵派系也会立马做出转变。
不然。
下朝之后,李斯立马就会将不听话之人,往死里整……
可内阁大学士却不同。
内阁大学士属于独立在当前官僚系统之外的……代表了皇帝意志的一个小班底。
更重要的是……
内阁的存在,在相邦和皇帝之间横插了一脚!
注意,此乃重中之重!
比如汉朝的尚书台,最初其实就是个不起眼的地方。
结果汉武帝一句话,让奏折必须由尚书台梳理过后,再呈递给皇帝。
单单多了这一道程序。
尚书台立马声名鹊起,成为了妥妥的实权派。
而相权自然也就被此消彼长的打压了。
所以。
尹烈提出的内阁制度。
不可避免的会削弱左右相的权势。
但为了降低李斯和王绾的反抗,尹烈只能靠三寸不烂之舌忽悠……
反正就是不断抛出内阁有的权力,满朝诸公人人都有。
反而内阁还多出诸多限制。
尹烈只是考虑到皇帝的辛劳,才专门整出了内阁辅政的制度。
“李相,内阁大学士只有在对应负责的国策诸事上,才有些许的发言权,如果这都能发展出第二个吕相的话,请恕我无法苟同。”
尹烈诡辩的道。
其实身为穿越者的尹烈非常清楚。
内阁迟早也会变成官僚集团的权力集中之地,进而发展出堪比权相的内阁首辅。
但尹烈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因为无论怎样。
内阁制度都是优于重用丞相辅政的。
只不过现在大秦的左右相权力太过庞大,尹烈不可能直接硬刚,他只能迂回忽悠……
只要先把内阁的雏形搭建起来。
后续内阁本身就会不断借势集权,直至彻底架空相权。
尹烈预判这个过程会持续百年之久。
如果到时候帝国依旧没有崩塌。
那么大秦就会出现内阁领政的情况。
至于有没有什么办法。
对内阁首辅的权相之实,做到防范于未然。
尹烈只想说,确实没啥好办法。
自古官员都会抱团取暖,然后本能的与皇权、武将派系等等互相平衡。
如果文官势弱。
那么无外乎两种情况。
皇权重回开国之巅峰。
要么就是武将的权力,开始失控了。
注意。
武将失控从某种程度而言,比文官窃权还要更加可怕。
比如后世东汉的董卓入京。
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提刀上洛,由盛转衰。
因此。
治世期间,皇帝重用一些文臣,也很正常。
这种时候。
文臣体系中的以相权为核心,亦或者以内阁为核心……
那尹烈肯定选择内阁。
依旧还是那句话。
内阁制度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却是当下大秦的最优选。
也是未来整个官僚制度的发展大趋势。
“秦御丞,议政权确实在场的诸公人人都有。”
李斯仍旧死盯着一个要点的道:“可内阁所处的特殊位置,却并非人人都有的!”
李斯再度提到了位置。
也就是内阁距离皇帝太近了,又拥有议政权。
李斯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未来肯定会对他和王绾造成极大的影响。
但李斯还真没办法把话说的太明白。
因为说的太过直白。
反而他们成了那个不顾皇帝御体康健,也要揽权不放之人。
“李相,内阁最大的作用就是让陛下更加的减负,莫要太过辛劳。”
尹烈顿了顿,接着道:“至于内阁的位置,肯定是排在李相与右相之后的。”
“毕竟李相与右相可以负责日常政事,比如地方官还有属官的升迁贬责诸事,国策施行方面,也是由内阁与李相、右相共同辅政处理。”
“如果陛下对于初版解决措施不满意,则可以指个方向,由内阁重新讨论拟定,再与李相和右相呈递上去……”
……
尹烈把内阁理政的流程做了更加详细的拆解。
反正就是内阁并不会绕过左右相,直接向皇帝汇报。
因为这么搞确实就太过分了。
摆明了就是想架空左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