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步地,如果把“无苦无乐”作为一个追逐目标的时候,那么得不到“无苦无乐”也可能会面临“求不得苦”。只要自己还在追逐或逃离,就会产生苦乐。追逐或逃离的过程就是产生苦乐的环境,而苦乐也会反过来促进追逐或逃离,这是一个循环。相反地,当自己的心不再追逐或逃跑的时候,苦乐的束缚也便消失了。
之所以有苦乐,是因为自己有“求”于苦乐;如果“无求”于苦乐,苦乐还能怎么奈何自己呢?因为自己无求于苦乐,所以当下便是自足的。
当自己的心受限于苦乐的时候,世界是用苦铸就的墙,用乐铺就的路,自己似乎必须按照苦乐的地图走,追逐乐的路,逃离苦的墙。
而当自己的心不受限于苦乐的时候,苦乐的墙和路便形同虚设,自己可以径直穿越苦乐的墙或路,而不必非按照苦乐划定的道路走,或进或退,或急或缓,或行或止,或隐或显,自在无碍。
苦乐的墙和路仿佛梦幻泡影,如同空幻。心不执著于苦乐,苦乐也无挂碍于心。《达摩血脉论》说: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
人接受这个事实真相就是很苦的,就是人生了。
人越是闭目塞听,越是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世界上没有人比这悲惨可怜了,或者比这更不容易了。
其实走出去到看到人人如此,这就是世界人生的本来面目。是所有人的症状,就不希罕了,也不足以标榜自我了。
当原来标榜的自我的特殊性,其实就是所有凡常人的共性,而非某个人的个性。原来坚持的自我,就突然间没有坚持的意义和必要了。
当自我突然间就没有了,意识到的不是自我,而是人的本能,人生的本来面目。那所有的我执也没有值得执着了,因为凡常而不稀奇,也便不是我了。
当觉得天下就自己有个苹果,便逢人就说我有一个苹果。而发现人人都有一个苹果,自己手上的苹果便从眼睛里消失了。
之所以眼里有苹果,那是眼里没有看见别人也都有,便觉得苹果代表了人生。物以稀为贵,人的自我都是在镜像中寻找可以标榜自我之物。
稀缺的东西会逐渐凡常化,如果心智没有跟上,就会把凡常的东西当成稀缺之物,这也就是敝帚自珍的原理。
这个敝帚接受了太多主人人格的投射寄托,变成了主人自恋的一部分。所以就有了超越凡常的价值。
当原先的稀缺性已经没有了,但是主人自恋使得他脱离了市场价值,成为主人意义的稀缺。
被望子成龙的独生子女们,曾经最稀缺的就是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允许自己呆着不被过度关注,这是非常非常稀缺的。
当一个人不允许躺平,不允许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允许悲伤,不允许消极,不允许负能量,自我情绪这些东西变成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敝帚自珍的自我感。(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