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六年义务教育,女子学堂章程,自筹经费
1905年4月1日,广东教育使司。
作为新任教育使,李奇维需要梳理和解决前任留下的各种问题。
还好于式枚是老熟人,不会对他隐瞒和埋坑,不然刚上任就出幺蛾子,对他的威严是极大的打击。
目前教育使司的最大难题就是地方拨款不够。
别看清朝新政搞的轰轰烈烈,大刀阔斧,又是成立商部,又是成立学部,办企业,建学校,如火如荼。
好像明年就能成为世界强国似的。
但是这些都是面子工程。
反正新成立一个部门又不用钱,塞几个人进去就完事了。
至于建学校,不好意思,请你们各省根据本省情况,独立想办法。
户部尚书已经放话,国内百废待兴,实在拿不出钱建那么多学校。
就连中央直属的京师大学,也是如此。
真实历史上,京师大学创办后,除了户部拨款外,清政府还要求各省出资支持。
从1902年到1906年,四年中各省支持京师大学的经费情况如下:
直隶、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广东:每年1万两。
浙江、安徽、福建、云南、山西:每年5千两。
贵州:每年2千两。
各省苦不堪言。
以广东为例,既要支持京师大学,又要建设本省的广东大学,教育经费实在捉襟见肘。
单纯把学校建起来,费倒是不多,这个时代的苦力又不值钱,甚至还可以是免费的。
但是想让学校,尤其是大学,正常运转起来,那就是个无底洞了。
李奇维的黄埔理工大学,从开建到现在,已经费了5万英镑,约33万两白银之巨。
虽然这和李奇维的高标准有关,各种教学楼、实验楼都是按照最好的材料和工艺建造而成。
而且还添置了很多教学设备等。
但是人员开支才是大头,而且一点不能省。
大学建的再漂亮,教师的薪水很低也没有用,根本就不会有人来应聘,学校也就变成空壳了。
而要维持一所大学的正常功能,安保、食宿、维修、行政等等,都是巨额的费。
而广东大学作为清朝唯二的中央直属大学,是清朝的脸面,自然逼格不能太低。
所以,广东大多数的教育经费,全部都投在了广东大学的建设上。
即便广东省是富裕省份,但是用钱的地方也多。
种种费用计算下来,最后能拨给教育使司的经费,就只有1100两了,剩下的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于式枚曾亲自跑到总督府,求见现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岑春煊。
结果堂堂封疆大吏,也只能来一句:我没钱。
关键于式枚还不能抱怨,因为其他各级衙门也是如此,大家都缺钱,不止你一个。
按理来说,于式枚应该去找广东布政使的,因为布政使司负责一省之财政和行政,当然也管着教育经费。
但现任广东布政使是胡湘林,福建人。
他跟于式枚不知什么原因,有私人矛盾,所以后者自然不愿拉下脸求人。
但自古管钱的才是大爷,不求布政使,你就是要不到钱。
李奇维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是不禁一笑。
幸亏自己有钱,不用求人,就能把黄埔理工大学办起来。
不然的话,现在估计连学生都没影呢。
目前广东大学能够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还较少,都是之前各高等学堂的毕业生。
另外一方面,则是目前的教师薪水是被拖欠的。
这是老传统了,一直到民国时期,教师被拖欠薪水都是常态。
毕竟人家当兵的拿枪,不给钱就闹兵变。
当教师的拿书,不给钱,那那.我就再等等。
李奇维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当然不愿意只看到架子。
他的事业,一个黄埔理工大学远远无法满足,需要整个国内的力量。
而且他还要推进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和女子教育,需要的经费更是海量。
单单靠布政使司拨款是行不通了。
李奇维暂时想到的办法就是募捐,号召广东的各界名流,以及海外华侨捐资办学。
这个时代,得益于电报的发明,海外华侨基本都和国内取得了联系。
尤其是沿海省份,出去闯荡的都是敢打敢拼的猛人。
以华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哪怕在海外受到歧视,也能拼出一份家业。
更有不少人获得巨大财富。
早在十几年前,广东的海外华侨就已经开始帮助国内,推动西学在侨乡的发展。
这也变相推动了广东教育的近代化,使广东成为近代华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不过,李奇维需要的捐款可不是小打小闹。
他要营造出一种教育至上的氛围,要年年都有人愿意捐款,而且争着捐抢着捐。
为此,他已经想好了办法。
1905年4月30日,广东教育使加封学部右侍郎,李奇维,上奏朝廷。
请求在广东省内,试点小学六年义务教育,以及开办女子学堂。
消息传出,顿时在全国范围引起巨大的轰动。
上到精英阶层,下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对这个政策津津乐道。
革命党人的报纸,更是公开发文,夸赞李奇维乃清朝第一具有长远教育眼光的人。
德国之所以强盛,全是因为教育,而他们甚至是九年免费的义务教育。
虽然以清朝当前之财政情况,无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若单单在广东省试行六年义务教育,完全可行,且能积累经验,为后续更多省份跟进打好基础。
况且此举定会刺激贫穷百姓家,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提高国民接受教育的基数。
如今科举已被取缔,新式企业越来越多,这些需要的是新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