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登基
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1491年10月26日),朱厚照生于宫中。他是明孝宗朱佑樘与孝康张皇后之间唯一的儿子。他的生辰八字与明太祖朱元璋惊人相似,被视作吉兆,预示着他可能拥有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的潜质。孝宗以“厚照”为其命名,寓意着期望他能像古代圣王一样,以光明普照四方,延续大明的辉煌。
朱厚照的教育从六岁那年开始,正式出阁讲学,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由程敏政、梁储等学识渊博的官员担任讲官,这样的师资配置彰显了孝宗对儿子教育的重视。尽管朱厚照在礼仪上表现得体,记忆力出众,能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但他的学习进程并不迅速,主要因为对骑射的痴迷远胜于书本知识。孝宗对此采取宽容态度,既体现了对儿子个性的理解,也可能无意中限制了朱厚照在学术上的深入发展。孝宗的亲自陪伴与户外教学,虽然增进了父子感情,但也未能促使朱厚照在学业上取得更多进展。
弘治十八年,随着孝宗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对皇太子朱厚照的担忧与期望愈发强烈。在生命最后时刻,孝宗特召重臣刘健、李东阳、谢迁入宫,郑重地将国家与儿子托付给他们,表达了对朝廷重臣的深切信任和对儿子未来的深切关怀。孝宗对朱厚照的临终遗言,强调了遵守祖制、孝敬长辈、勤学修德、任用贤能的重要性,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位即将离世的父亲对继承人的深切期许与警告,希望朱厚照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继续光大明王朝的基业。
孝宗去世后,朱厚照在文武百官及民众的三次劝进下,于五月十三日同意继位,并在钦天监选定的吉日,即五月十八日,在奉天殿正式即位,宣告大明进入正德时代。这一系列仪式,不仅是皇权合法性的展示,也是朱厚照作为新君主首次面对国家与臣民的时刻。改元“正德”,寓意着新的开始,承载着朱厚照将遵循父亲遗志,以正直的品德治理国家的理想与决心。然而,这位少年天子能否如其名号一般,真正实现国家的“正德”,则是留待历史去评判的问题。
二、初政风波
朱厚照即位之初,曾展现出积极的执政姿态,清晨即起上朝,坚持日讲与经筵,似乎预示着一个勤政时代的开启。然而,好景不长,他很快便受到身边“八虎”宦官的影响,特别是以刘瑾为首,导致政务懈怠,引起了朝野的忧虑。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被视为上天对皇帝失德的警示,群臣纷纷上书,列举朱厚照的种种不当行为,如沉迷骑射、游乐无度等,恳求他改正。面对指责,朱厚照表面上表示反省,并暂时收敛,但内心对朝臣的约束感到不满,转而更加依赖刘瑾等宦官,朝政逐渐被这些近侍所把控。
在具体政策上,朱厚照与朝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尤其是在皇庄、冗官裁撤、盐法整顿等问题上。例如,朱厚照支持皇亲国戚,维护皇庄利益,与主张改革、减轻民困的朝臣意见相左。当户部尚书韩文提出严惩侵占皇庄的百姓时,朱厚照的袒护举动遭到朝臣集体反对,虽然他做出了让步,减少了皇庄管理人员,但此举加深了与朝臣的裂痕。此外,盐引分配争议也暴露了朱厚照与朝臣间的分歧,他虽最终妥协,但不满情绪明显。
朝臣们对刘瑾等“八虎”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决定采取行动,由户部尚书韩文发起,意图彻底清除这些祸害朝纲的宦官。然而,当朱厚照得知这一计划后,陷入了极度的恐慌,甚至流露出悔意,希望通过罢免刘瑾等人的职务并将他们发配南京来平息事态。然而,以刘健、韩文为代表的朝臣坚持要求严惩“八虎”,拒绝任何妥协。关键时刻,由于内部消息泄露,刘瑾等人提前获知了朝臣的计划,向朱厚照哭诉求情,成功煽动了皇帝与朝臣的对立。
最终,朱厚照选择站在了“八虎”一边,发布宽恕刘瑾等人的旨意,这一决定彻底挫败了朝臣的努力。刘健、谢迁愤而辞职,李东阳虽留任,但朝中权力格局已发生巨变。刘瑾不仅逃过一劫,反而借此机会掌握了司礼监的实权,开始大肆干预朝政,标志着朱厚照统治时期宦官专权的高峰期的到来。这场初政风波,不仅反映了朱厚照早期统治的动荡与混乱,也预示了其后续统治中将持续的朝臣与宦官之间的激烈斗争,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刘瑾弄权
正德年间,明朝的朝政被一位名叫刘瑾的宦官所把持,他的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瑾的崛起始于他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了批阅奏章和传达皇帝旨意的权力。他开始将奏章带回家中,私自处理,很少与百官商议,更不经过内阁拟旨,逐渐将朝政大权独揽。
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刘瑾还借助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来监视和迫害异己。这些特务机构在刘瑾的操纵下,对官员进行诬告和陷害,导致许多官员受到迫害,甚至丧命。刘瑾的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也愈发猖獗,民间甚至流传着“刘皇帝”的称号,可见他的权势之盛。
然而,刘瑾的专权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和反抗。正德五年,宁夏庆王府下的安化王朱寘鐇起兵清君侧,矛头直指刘瑾。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监军太监张永与总督军务的杨一清联手,准备铲除刘瑾。张永在班师回朝后,趁夜向朱厚照揭露了刘瑾的十七条罪状,包括意图谋反等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