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咀嚼历史味道

关灯
护眼
第十八章 解救海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海子是北大抹不去的记忆,他与好友骆一禾、西川并称为“北大三剑客”。夏斌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海子的诗,其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随着日子和见识的累积,他对海子愈发敬佩,“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特别弘阔的胸襟。

夏斌不时也会作一些短诗,在诗中放飞梦想,寄托心志。他在高中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阳光,从不偏袒任何人;星光,照耀所有赶路人;月光,浪漫天下友情人;拥有阳光、星光、月光,才是完整无憾之人生。

在一堂现代诗歌课中,北大教授详尽讲述了海子的来世今生。海子15岁考上北大法律系,这在整个北大都属凤毛鳞角、鹤立鸡群,他在北大校园刻苦用功、劬力而行,书写了很多极具深意的诗歌散文。在那个年代,人人都是诗人、人人都喜欢诗歌……

夏斌在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亲身走进了海子的世界。

海子出生在安徽怀宁的一个贫困家庭,在特殊环境熏染下,他从小就聪慧懂事、勤劳好学。他尽自己的力量,为家里担水、捡柴、收拾家务,利用一切时间认真阅读从各种故纸堆中翻出的报纸、书籍,摘抄和背诵里面的经典词句。他经常把书中有趣的故事分享给身边的人,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他,也愿意把家中的图书找给他看,在他稚嫩的声音中,常常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温暖和力量。他在学校品学兼优、温文尔雅,每次作文基本都能拿到满分,并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各个班级讲解朗读。

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时代,只有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思想,才能够战胜困难。他从小就明白“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直白道理,在知识的海洋中,让他忘记了饥饿、寒冷。

1979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在同龄人还在读初中时,他破格考入了北大。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开生兹养兹的小山村,独自来到京城,内心的惶恐、紧张可想而知。他第一次乘坐火车、第一次看到立交桥、第一次领略天安门广场的雄阔、第一次目睹几十米高的大楼,一切都像万花筒一样,让他兴奋不己,又让他目眩神迷。

自诩为“神童”的他,走进卧虎藏龙、高手林立的北大,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瘠和眼界的浅陋,同学们谈论的《巴黎圣母院》《约翰·克利斯朵夫》《茶花女》等世界名著他从未听说过,室友们讨论的国际形势、国家改革他闻所未闻,校友们津津乐道的男女情感他更是一窃不通。他像极了一个来自远古时代的愚者,突然间被硬塞到现代文明之中,显得格格不入、束手束脚。

知不足,尔后补之。他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北大图书馆中,地理、历史、政治无所不猎,音乐、建筑、人文无所不囊,恶补各种知识。大半年过后,他俨然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知理识文的人,除情感之外,其他方面都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侃侃而谈。

他在诗歌方面尤为出类拔萃,写出了许多让北大学子争相传诵的诗句。“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今天的马/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富足/拥有一生”写出了对生活的热渴和对万物的感恩;“半尺厚的黄土/麦子熟了”咏出了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道出了对诗歌的无比尊崇;“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唱出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他的生活一马平川、步步为营。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而且,他在一次诗歌咏诵沙龙中,结识了十分爱慕自己的政法大学女学生波婉,双双迅速坠入爱河。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十五岁之后的他,一路走得太顺,以至让他失却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底气。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多重打击扑面而来,波婉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离他而去,想下海跟同学去海南办报纸但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连最擅长的诗歌也被人们挤兑……

残酷的现实的让他体无完肤,无尽的煎熬使他挫败跌倒,他想到了死,想借此得到解脱、超越、皈依。从大山走出的人,强烈的自尊既能成就一个人,也会击倒一个人。很多时候,他们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也很少有高人愿意指点,最后将自己碾成泥土、落入尘埃之中。

夏斌对此感同身受,但他却总能认清现实,坦然面对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夏斌决定用最后一个锦囊帮助海子破除心魔。

锦囊变成一束蓝光,指引着他来到海子租住的房间。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大唐小说家 乱世长歌 快穿之惩治恋爱脑 大唐:天道太子李承乾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你的寿命余额不足 逍遥王盛世大唐我说了算 荒野直播:环球冒险从群演开始 大汉天子,我能开启群臣天赋 亏成首富从二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