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在原作之中,北陵大军南侵的速度,简直太快了。
虽然被关在刑部大狱之中不见天日多时,但根据谢琇的计算,大约在十月上旬末,北陵破白城关,再然后便是一路连下十城。
这其间虽然小侯爷和她都被关在刑部大狱之中,但满打满算至今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如何便能打到太平府附近?!
当然,假如对标一下历史的话,谢琇记得历史上的瓦剌打算进攻北京时,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但那已经是明军经过了八月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之后的一系列败战的各种消耗之后的结果。
……但是,大虞各地守军防御,竟废弛至此?!二十几天的时间,就能让他们直取太平府?
谢琇在心里反复推演了多时,甚至还悄悄研究过东宫书房里的那一幅大虞疆域图,最后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
——若无人暗中通风报信的话,北陵南侵绝无可能如此顺利。
但谢琇没有证据。
“北陵密探”的传言,这些年来一直陆陆续续都有,隔个几年就会冒出来一回;甚至之前被大理寺打回刑部、险些让盛应弦再受一遍责难和处罚的“蟠楼案”,背后似乎也有北陵密探的影子。
然而,“蟠楼案”的余波就这么不明不白、没头没脑地平息之后,中京城里近来似乎也没有过“北陵暗探”的新报告了。
所以,谢琇一点都想不到,朝中还有谁能潜通北陵,暗中送出什么重要情报。
是谁这么痛恨大虞?或者说……是谁希望北陵南下,搅动朝堂,趁机浑水摸鱼?!
潜结北陵之人,若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搅乱朝堂,趁机从中渔利的话,那此事必然与眼下朝中最大的一件事——立储——有关。
而立储一事,不过只有两派相争。
若从北陵动兵的开始日期来计算的话,九月到十月初这一段时间,按理说占据上风的是小侯爷这一派。当时仁王因为“永固寺大琉璃塔坍塌”一事,被攻讦为“天命不属”,小侯爷一时风头无两。
那么,难道是张皇后与仁王这一派的人搞出来的?
如果结合北陵破白城关、庄信侯晏尚春阵亡一事来看,打击的是小侯爷。
晏行云对外本就顶着“遗珠皇长子”这样的头衔,而庄信侯晏尚春是他的养父,还是戍边大将,麾下军队必定会更拥护晏行云。
但白城关破,负责守卫白城关的广信军也必定元气大伤,对于晏行云来说,是至为沉重的打击。
谢琇狐疑地想,勾连蛮族,这么大的罪名,张皇后和仁王也不怕将来一旦被爆出来,自己是不是担得住?
真就无知者无畏吗?!
但如今,张皇后和仁王已失势被软禁,晏行云正式上位,已有了数日时间,想必晏行云也一定采取了一些措施去稳固太平府边境一线的防御,为何北陵大军南下的速度依然不见减缓半分?!
难道是……朝中那潜结北陵之人,早早便已将沿路各城镇的防御布置及其它情报,送给了蛮族?!
还是说……那人也暗中期盼着北陵大军打到中京城下,而新太子束手无策,应对失据,这样倘若朝臣对新太子的信心和耐心渐渐消磨干净的话,张皇后和仁王便有机会翻盘?!
……不行。
谢琇想,她好歹得跟晏行云谈一下自己的这个推断。
当然,晏小侯……不,太子殿下精明敏锐,说不定自己也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作为盟友,也要好好替他操一下这个心。
毕竟她的任务难点就在“中京保卫战”上,并且限定必须由晏行云率领全体军民取得胜利,而不是什么仁王率领众人取得胜利啊!
谢琇主意既定,便召来人问:“太子殿下现今在何处?”
底下回话的是东宫新任命的总管太监魏延福。
“回娘娘的话,殿下此刻应当正在书房议事。”
谢琇一站起来打算往外走,善于察言观色的魏延福又迟疑着开口了。
“……殿下似乎正在商议重要之事,下令将书房外的侍卫都撤得……远了一些。”他小心翼翼地说道,说“远了一些”这几个字之前,还悄悄抬起头来,觑着谢琇的脸色,方把最后四个字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