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center>咖啡可真是好东西,写作的时候喝一杯,提神醒脑,写作效率都能提高不少。
姜玉楼道:“初稿呢,我看看。”
路谣指了指桌子,都堆在上面了。
姜玉楼也没嫌弃,拿出第一部分看了起来。
在《人生》之前,路谣早期发表的一些诗歌和散文,包括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大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展开。
青年时期的路谣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如此一路走来,生活在路谣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写作。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他对于农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始终保持着格外的关注。
姜玉楼忍不住道:“很有特色嘛。”
路谣咧嘴笑了起来,“这不是跟你学的,黄土文学,挖掘自己生活地方的故事,我们陕西作家觉得很对。就说我自己写的这几部作品,都是我自己精神上的长期的体验的结果。”
可以说,他自身的成长经历也成为了他素材的丰富来源。
路谣年轻时求学经历一路坎坷,后来回家务农,也当过小学民办教师,苦难的生活不仅给予了青年路谣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了他创作活动的一座富矿:《人生》中高加林进城拉粪,这些情节都源于他的亲身经历。
不同于姜玉楼的才华横溢,对路谣来说,文学创作是一个意在笔先、厚积薄发的过程。
就说他现在写的这部小说,从构思到正式下笔,他为此准备了近两年。
早在1979年他就已对手头这部小说有所构思,并开始动笔写作。但第一稿写成后他自己并不满意,直接撕掉,甚至要从“记忆中抹掉”。
1980年他又写成了第二稿,但自觉还是不行,索性推翻了之前预设的提纲和所有具体的设想,只保留了原来大的轮廓。后来反思,认为当时“好多人物关系还没有交织起来”。后来经过两三年的思考和沉淀,又对小说中二十来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构思和安排。
姜玉楼也有些赫然,毕竟他提出了概念,却只是开了个头,最后却由其他陕西作家坚定的走了下去。
“你是引路人。”这是路谣常说的一句话。
姜玉楼拍了拍手稿封面,问道:“有书名吗?”
“暂定名叫《生活的乐章》。”
几年的酝酿为小说积攒了充足的势能,再加上路谣拼命三郎的作风,让他很快写完了《人()
生》的初稿,但取个肯綮且响亮的标题成了最后一道难关。
路谣在最初构思时开门见山,给小说起了个非常直白的名字,叫《高加林的故事》,后觉得不妥,写完初稿后,便给小说取了这个名。
姜玉楼摇头道:“你可真是个起名废,叫什么《生活的乐章》啊,一点黄土文学的厚重感都没有。”
“那你说叫什么好?”路谣虚心求教。
他自己也觉得小说名差点意思,但是改来改去,都不怎么满意。
姜玉楼虚着眼看他,“你就不能发挥点主观能动性?”
路谣挠挠头,挤眉弄眼好一阵,才想到一个名字,“要不叫《你得到了什么?》,这个怎么样?”
“这个名字……路大哥,你是想呼应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是吗?”姜玉楼眉头一皱,问道。
“没错,玉楼真是博闻强识啊!”
“别拍我马屁,我好歹也是燕大中文系的学生好不好?”
“咳咳。”
“这名字也不行,再换一个吧。”
连续两个书名被否定,路谣一脸的不服气,“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是帮我想个好名字呗?”
“我看,就叫《人生》吧!”姜玉楼嘴角一挑,一个书名从他嘴里说了出来。
“人生……”路谣初听还觉得一般,可是越咀嚼,越觉得这个书名有味道。
气势足,也有沉重和浑厚感,只看书名,就觉得一幅成长画卷出现在眼前。
路谣嘴硬道:“好像还行。”
“你不是喜欢柳老先生的作品吗?”姜玉楼笑道:“柳老的《创业史》书中有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觉得是不是和你的作品很贴合?”
“咦,玉楼,你也喜欢柳老的作品?”
“比不得你倒背如流。”
最后,在姜玉楼的建议之下,路谣决定就用人生当这部小说的名字,并且决定如果以后有机会要将这段话印在《人生》的扉页上。
三易其名,《人生》终于呱呱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