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赵武重孙赵无恤时,联合韩、魏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赵国建立之后,在编撰国史时便需为尊者讳,将祖宗涉及***、诬告、内讧、阴谋等不光彩历史重新美化。于是除《左传》下宫之难版本之外,赵国史官复增著“赵氏孤儿”版,以悲情代替阴谋。至北宋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赵构便是“赵氏孤儿”。南宋末年,宋幼帝赵昺孤悬南海,再现赵氏孤儿事实。历史情境高度相似,以致宋人对赵氏孤儿故事尤其认同,延及后世,代替史实。
镜头闪回。按下晋国,复说楚国。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八年。
庄王欲图争霸中原,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申舟奏道:出使临淄,需途经宋国,请大王出具国书,向宋公借道而行。
楚庄王:今我国力强盛,齐又为向日方伯,两大国互聘,岂可向宋侯借道?
申舟:如不借路,宋国则视我为入侵,可使人杀我。
楚庄王:若宋国果敢杀卿,孤则发兵攻之。
申舟:若以臣死,得宋国降服,则请即行。臣之家眷,便托主公!
于是使齐,越宋国之境。楚使不向宋国借路而行,果然激怒宋公,于是派兵拦截,诛杀申舟,释其从者,舆尸以回。
楚庄王闻报,投袂而起,发兵攻宋,但围宋都数月不攻。
次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齐潜地出城,到晋国请求救援。
晋景公欲发兵救宋,大夫伯宗谏止:主公不可。古人云,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楚国正盛,我实不能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景公停止发兵,却派大夫解扬随宋使同归,劝宋公休降,假说援兵已发,很快就到。
宋公信以为真,复命国人坚守数月,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庄王见久围不克,乃于城外筑室以居,并使将士耕种宋国之田。
宋人见此,坚守意志动摇。宋公派右师华元夜入楚师,以厚币贿赂楚司马公子侧,请其说服庄王,将楚军退后三十里,使宋国保全不订立城下之盟颜面,宋公即唯命是听。
公子侧字子反,不负华元所托,说服庄王同意,于是楚宋结盟,其盟辞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自此宋归服于楚,并以华元为质。
周定王十二年,楚令尹孙叔敖突患痈疽,继而病笃。将子孙安唤至榻前,嘱以后事。
孙叔敖:王数封我,吾不受也。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此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我有遗表达于楚王,谓我儿碌碌庸才,非经济之具,不可滥厕冠裳,庶几可延后世之禄耳。
言毕而卒。孙安遂()
遵父嘱,将遗表呈上。其表略曰:
臣以罪废,蒙君王拔之显位。数年以来,愧乏大功,有负重任。今赖君王之灵,获死牖下,臣之幸矣。臣止一子,不肖,不足以玷冠裳;臣之从子薳凭,颇有才能,可任一职。晋号世伯,虽偶败绩,不可轻视;楚民苦战已久,惟息兵安民为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愿王察之。
庄王览奏叹道:孙叔大才,天奈何夺我良臣太早!
即命排驾视殓,亲为祭祀,抚棺痛哭,从行者莫不垂泪。下葬已毕,乃以公子婴齐为令尹;召薳凭为箴尹,是为薳氏。欲以孙安为工正,孙安谨守父亲遗命,力辞不就。
楚王亦知其才不足以治国,于是也不勉强,后以美地封之。孙安再次固辞,只请以寝之丘为食邑。因此携家出城,退耕于野,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孙叔敖死后,楚庄王虽日思夜想,但对其妻儿却置之不问,亦未知其家生活不敷。
当时宫中有侏儒优人优孟,身不满五尺,滑稽调笑,极善取欢庄王。一日优孟驱车出于郊野,见孙安砍柴负薪而归。
优孟迎而问道:孙安,你身为公子,何自劳苦负薪?
孙安答道:我父虽为相数载,一钱不入私门,死后家无余财,安得不负薪乎?
优孟赞叹而归,乃自制令尹孙叔敖衣冠、剑履,往内宫赴庄王之宴。庄王召群优为戏,优孟扮孙叔敖登场,习其生前动作,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楚王一见大惊,竟忘记孙叔敖已死,急下阶执手泣道:孙叔无恙乎?寡人思卿至切,可仍复令尹之职,辅相寡人称霸!
优孟奏道:臣非孙叔,乃优孟是也。
楚王道:卿休要戏耍寡人,可即就相位。
优孟:臣老妻通达世情,曾以歌劝臣,勿就令尹之位。山妻之歌,王愿闻之乎?
楚庄王:愿洗耳恭听。
优孟遂捏其嗓音,效老妇歌曰:
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不可为者,污且卑;而可为者,子孙乘坚而策肥!廉吏可为者,高且洁;而不可为者,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殖无分毫,一朝身没家凌替,子孙丐食栖蓬蒿!劝君勿学孙叔敖,君王不念前功劳。
优孟歌毕,庄王不觉潸然泪下:孙叔之功,寡人不敢忘也!
即命优孟,往召孙叔敖之子孙安。
孙安敝衣草屦而至,上堂参拜,衣衫褴褛,状若贫民。
庄王惭愧道:未料令尹之子,竟穷困至此乎?
优孟:子孙若不穷困,不见前令尹之贤德也。
楚庄王:既孙叔遗命,不愿其子就职当朝,可封以万户大邑。
孙安固辞:君王倘念先父尺寸之劳,给臣衣食,愿得封寝邱,臣愿足矣。
庄王奇道:寝邱瘠恶之土,于卿何利?
孙安:臣子不知。惟因先父遗命,若非此地,他邑皆不敢受。
庄王虽然疑惑,最终从之。
画外音:孙安之后,传至子孙十数代,虽然朝中风云变幻不休,诸大夫相互争夺,但因皆谓寝邱并非良宅,其地名且凶,故此无人来争,永为孙氏基业,乃知孙叔敖先见之明。
公元前594年,乃鲁宣公十五年。
《左传》载: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鲁国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名为初税亩。从此,井田之外,私田开始纳税。通过初税亩,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初税亩出现,标志着中国税收制度正式形成,同时标志中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就此开端。
()
鲁宣公闻说楚国大胜晋军,与楚、宋、陈会盟于齐,标志楚庄王正式成就霸业。
镜头转换,赤狄族,潞国。
潞国之君名唤婴儿,娶晋景公之娣伯姬为夫人。其时君权势微,国相酆舒专权用事。
画外音:狐射姑寄居潞国之时,酆舒畏惧三分,不敢放恣。狐射姑死后,酆舒便肆无忌惮,诬陷伯姬通谋晋国,逼迫国君潞婴儿将夫人缢杀。
又与潞子出猎郊外,醉后弹伤潞子之目,不以为意,只道歉罚酒了事。
潞婴儿不堪其虐,遂写密书至绛城,求晋侯起兵来讨酆舒。景公得书,计议于诸臣。
伯宗献计:若依臣之计,伐之可也。不如趁此诛戮酆舒,兼并潞地,尽有狄土,则拓疆益土,益充兵赋,机不可失!
景公从之,乃命荀林父为帅,魏颗为副,出兵伐潞。
酆舒自非晋军敌手,一战而败,单车奔卫。荀林父挥军追至卫国边境,卫穆公不敢收留酆舒,将其囚献晋军,荀林父立命杀之,取其首级。
晋军乃灭潞国,执其国主婴儿。婴儿自刎而死,潞人为其立祠,便是如今潞祠山。
酆舒向与秦国勾结,秦桓公闻报晋伐酆舒,方欲起兵来救,未料酆舒已经败亡。
秦桓公大怒,遂遣大夫杜回为将,引兵来争潞地。
杜回是秦国第一大力士,身长丈余,力举千钧,白翟族人。既奉秦桓公之命,便引秦军东出,来伐潞邑。晋景公仍以荀林父为帅,魏颗为副,率得胜之师以迎。
两军对垒,交战三合,杜回英勇无敌,魏颗当之不住,败了一阵,固垒不出。
杜回命人搦战,魏颗只是不敢迎战,在营中度日如年,心如油煎。
第三日,魏颗弟魏錡引百骑至营:主公闻报秦将厉害,特遣弟来相助!
魏颗喜道:我弟此来,正是那杜回对手。
置酒相待,席间详述杜回勇猛,武艺高强,叮嘱兄弟小心在意,酒罢各自安寝。
当夜魏颗偶得一梦,见一老翁,反复念诵“青草坡”三字。醒来不解其义,诉于兄弟。
魏錡答道:辅氏左去十里,有个大坡,名为青草坡。此必是神人谕示,命我在此设伏。今日出兵,弟先引一军往彼埋伏,兄长出战,诱杜回至此,左右夹攻,必可擒之!
魏颗称善,兄弟二人各自依计行事,魏錡先去青草坡埋伏。
传餐已毕,旭日东升,杜回又来搦战。
魏颗出营列阵,略斗数合,回车就走,杜回恃勇便追。至青草坡前,魏錡伏兵俱起,让过魏颗,将杜回团团围住;魏颗亦回车再战,兄弟两个前后夹攻。
杜回大笑道:你兄弟二人,便施诡计,又奈我何?
全不畏惧,挺戟力战,左冲右突,晋军当者披靡,其围遂解。
杜回勇如天神,凭一条大戟杀透重围,无人敢拦;但见晋军多过己军,自忖寡不敌众,亦不敢恋战。激战半日,见晋军三面围拢,遂弃车步行,向青草坡上逃走。
魏颗:若使此人逃回营去,再引军来战,则我晋军无幸矣!
兄弟二人便弃车乘,上坡追赶。但那杜回身高腿长,一步迈去便是常人两步,且又先行,魏氏兄弟哪里赶得上?眼见得转过草坡,杜回便能逃出生天。
魏颗跌足叹息,正欲放弃,忽见杜回一个筋斗跌倒,立起再走,又是一跌,寸步难前。
晋军见到,齐都发喊,皆都下车,奔上草坡。
魏颗精神大振,领先再追,眼看迫近,不料自己脚下被青草缠住,也是一跌。立起身来看时,遥见前面有一老人,布袍芒履,低头将青草一路挽结,故此攀住杜回之足,()
使其无法前行。魏颗、魏錡绕过草结,率兵围拢,轻易便把杜回摁倒在地,生擒活捉。
秦军部下见主将被擒,四散逃奔,俱为晋兵追而获之,只有数十人驱车逃脱。
杜回被俘,兀自不服,恨恨道:非我双足被草结攀住,你等便有千军万马,又岂能擒我?此乃天绝我命,非你等之能也!
魏錡道:诚如公言。将军力大绝伦,武艺通神,实为我等平生所仅见者。亦正因如此,若留公性命,我兄弟寝食难安!
说毕,拔出佩刀,将杜回斩首,与兄长一齐回营。
当日因大胜秦军,魏氏兄弟乃置酒大会,与诸将庆功。
酒罢席散,魏颗安睡,复梦到日间所见老人,至榻前致揖:老汉今日助子擒斩杜回,将军可得安枕,不亦乐乎?
魏颗起而拜谢,因而问道:日夜恍惚之间,曾见老丈结草,致杜回颠踬,故被我所获。但不知老丈何来?又因何助我兄弟?
老者笑道:将军乃老汉恩人,某今来是为报恩。
魏颗:你我并不相识,老丈因何而言?
老者:我乃祖姬之父,当初将爱女嫁予你父魏犨。你父临终遗嘱,欲使我女殉葬,是将军宁违父命,善嫁吾女,未使其殉。老汉于九泉之下得知,感子活我爱女厚恩,特效微力,结草以报,助将军成此军功。将军后当世世荣显,子孙贵为王侯。
魏颗听罢,这才恍然大悟。
镜头闪回。魏犨有一爱妾,名曰祖姬。魏犨曾嘱魏颗,己若战死沙场,必为祖姬选择良配以嫁,勿令失所。但魏犨病笃之时,因心中不舍,又嘱以祖姬殉葬,欲其至九泉下相伴。魏颗营葬其父,不遵其临终遗嘱,反将祖姬择士家良人嫁之。
魏錡问道:兄长何违先父临终之嘱?
魏颗答道:父亲平日时常吩咐必嫁此女,临终之嘱,实乃昏乱之言。你我身为孝子,当从父治命,不从乱命。
魏锜赞之。未料只因此件阴德,今日祖姬先老竟有结草之报。
魏颗梦觉,待至天明,述于魏錡,兄弟二人皆都叹息不已。
大胜秦军之后,魏颗班师还朝。晋景公亲迎出城,因亲斩秦帅杜回之功,便将魏氏兄弟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称令狐氏。
画外音:列位看官皆乃有识之士,一看便知,此乃野史轶闻,并非信史。但因流传久广,便成“结草衔环”上半截典故,流传至今。下半截“衔环”典故,却出自东汉之初,六百年以后之事。
镜头闪回,穿越时空,东汉年间。
弘农华阴人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居住。一日在门前林中玩耍,忽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树下,又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黄雀带回家去,为其疗伤。
那黄雀百日之后伤愈,杨宝便将其放回山林,看其振翅飞走。
当夜杨宝入睡,心中恋恋不舍,喃喃不休,念那黄雀不已。
梦中便见有一黄衣童子入室,就榻前向杨宝拜谢:我便是小相公日间所放走黄雀,实为西王母使者。被派往东海蓬莱公干,回归昆仑山时路过华山,因贪恋华阴景色,一时入神,被恶鹰所伤,复受困于蝼蚁。若非蒙小相公仁爱救拯,此命休矣。
杨宝闻听,惊讶不已。黄衣童子又从怀中拿出白环四枚,相赠杨宝,复又说道:今衔环以报,可佑君之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如此玉环,圆转如意,白璧无瑕。
杨宝醒来,见四枚玉环宛然便在枕边,又不似梦境。其后百余年间,杨宝之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子孙皆都官至太尉。(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