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知名的花神庙大抵有三座,有大有小,但这三座花神庙的花糕都各有特色。
他们正去往的那座花神庙以花糕种类闻名,有十二种不同的样式的花糕以对应十二月的花神,每种样式又细分不同的口味,不少人特意赶来京城只为一品。
除了那座外,还一座花神庙在京郊。那些一早去郊外踏青的人,多是去的那里敬花神。那座花神庙的花糕虽然种类不多,只堪堪三种,却入口芬芳,香甜不腻,单单是他们的花糕,每年花朝节都勾了不少人往郊外去。
既然二人决定下午往京郊踏青去,倒也可以去一下那边。
黛玉原不会特意关注花神庙的花糕,但因为知道阿杨好口腹之欲,故而特意留心了这些信息。她与友人相处素来真诚用心,对阿杨也是同样,阿杨高兴得连牵着黛玉的那只手都忍不住荡了起来,完全不成体统。
而另一座花神庙和阿杨他们现在的方位隔了大半个京城,今日要去怕是难了,不管阿杨明日反正无事,这花糕会发三天,他明日可以自己再去一趟。
那座花神庙有些年代了,也是香火不断,但要说他们的花糕有什么特色,黛玉却不太了解了——那位对京城花朝节的花糕如数家珍的同窗去年还没来得及吃到那儿,就被书院学考这个妖怪抓走了,没能一品。
“可惜明日你就要回书院读书了,”阿杨以己度人,安慰黛玉:“没事,我明日还有假,正好可以去那边给你带回来。”
“好,那我便等着了,可不许你赖了。”黛玉含笑应下,好像她真的很期待那份花糕一样。
“嗯!”
一路往前走,逐渐遇到其他和他们一样下车而行的香客,多是年轻人,于是就有些性格外向的积极邀请一路遇见的同龄人一起同行,黛玉和阿杨没有拒绝。
他们见阿杨和黛玉牵着手,便问起二人的关系。
阿杨高兴地把二人牵在一起的手抬起来给他们看,大大方方地炫耀道:“我们定亲了!”
因为阿杨的态度太坦然,黛玉也配合着做出自然的态度,这些年轻人也没那些打趣起哄的毛病,一通恭喜道贺后,这队临时凑成的同行的队伍中都添了几分喜意,无论是不是出于礼节阿杨都非常受用,听得背都暗暗挺直了。
这事很快揭过,阿杨遗憾地在心里砸吧嘴,有些没听够。
路上自然有人说起这座花神庙种类繁多的花糕,有吃过的大力推荐某种口味,也有人好心提醒某种口味太甜,若不是嗜甜的人选择时多斟酌一下,或是配盏味道重些的茶。
说着花神庙的花糕,不知怎么话题就逐渐偏了,他们开始讨论起前朝宫中的百花花糕不知是如何的口味。
说是前朝,其实如今宫中的花糕也是同样的做法,毕竟已经成了传统,便不好随意改动了。
据说从唐时武则天时期开始,宫中每到花朝节便会有宫女采集百花做成花糕,有的书上有粗粗记录了做法,这些年轻人见多了如今的花神庙各种花里胡哨不断精进的花糕口味,那种老办法做成的花糕对他们来说就有些平平无奇了。
但是他们对“宫中传统”这类标签又带着几分滤镜,不由对那花糕的口味展开了讨论。
阿杨对那花糕不太了解,凑到黛玉耳边小声问她:“那花糕是有什么特殊的吗?”
黛玉回忆自己书上看到的内容,一边向阿杨解释道:“书上记载是花与米一起捣碎蒸制而成,再详细的做法我便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