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两大杀招
云台殿内,刘秀正在翻阅奏章,阴丽华走了过来给他倒了一杯水,“陛下,你先休息一会儿吧。”
“不用,等朕先把这些看完。”
“一会儿再看。”阴丽华抢过他手中的竹简,直接把奏章放到一旁,把水拿给他,“喝点水!”
刘秀一只手端起水杯,一只手还想去拿奏章,阴丽华拉着他的手臂,“我的好陛下,如今乱世已定,陛下对待百姓能宽则宽,能减则减,不轻易征发徭役。
百姓已经感受到皇恩浩荡了,治国兴邦安民这些事情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做,何必急于这一时呢?”
两人相视一笑,刘秀瑶瑶头,端着杯子往嘴里送,眼看要喝到水了,手在颤抖,“啪嗒,”直接掉了下来。
这一下阴丽华很慌张,“陛下,你怎么了?我去宣太医,刘秀连忙拉住她,“没事儿,朕只是有些疲劳罢了,碍事的,不碍事的。”
“不行。伱歇一会儿吧,我去宣太医。”
刘秀固执的说着,“我不能歇,我不能歇,我还有好多好多事情没有去做。”
说着,拿着颤抖的手又想去拿竹简,阴丽华很是伤心,连忙劝解起来,“陛下什么事都没有身体重要啊,歇一会儿,歇一会儿,来,休息一下。”
说着,用玉手轻轻的给刘秀按头。
而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刘瀚,他可是经过好几次监国的。
“看来得把那东西提前弄出来了。”
于是他找到刘秀,“父皇,目前朝中职位空缺,正需要贤能知识来辅助,儿臣苦思冥想,想了一个办法,精简机构,改革朝政。”
“什么办法?”刘秀对于刘瀚是越来越看重了。
“当年,秦朝一统天下后,该分封为郡县,并且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高祖定天下后,基本继承了这些制度,没有多少改变,只是他奉行郡国制度,但当时异姓王的存在很影响稳定,他便斩白马,非刘姓不得封王。
但分封必然有弊端,导致尾大不掉,封王野心膨胀,便有七国之乱,武帝的推恩令封国越来越弱,再无法抗衡中央。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
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虽然改名了,但三公九卿的框架是没有变的。
后面,由于丞相权位太重,威胁了皇权,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
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武帝自然很不放心,所以他开始又改革,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相当于削弱相权,从此之后,丞相、太尉虽然都是政权的负责人,但实际权利已向尚书台。丞相有过失,由尚书问状弹劾……”
随着刘瀚的娓娓道来,刘秀不住的点头。
“吾儿聪慧,不错,不错,那你的想法是什么,加大尚书台的权力?”
其实刘秀已经在准备干这个事情了,他后期扩大尚书台的权利,职无不统。《通考·职官考》云:“至后汉,则(尚书)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甚至后期,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以后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国家中央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宫廷办公厅内,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
“我估计父皇后面会加大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的权力,三公更像是名誉象征。”
刘瀚这话一出口,刘秀猛抬起头看向他。
“你之才智远远超过父皇,未来好好做,必然名流史册,是千古名君。”
“比不得父皇,开天辟地,再一统天下,重开大汉天。”
“好啦,好啦,怎么就不相互拍马屁了,你定然有自己想法,说说吧。”
“父皇圣明,儿臣的想法是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
反正是后世的,刘瀚直接张口就来。
“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刘秀疑惑。
“所谓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咱们之间将相权一分为三,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部分,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
比如,咱们如果要做一个事情,首先是商议,然后是决策,最后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