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这不比君主立宪更先进?
大明兴德九年,四月初。
金陵皇家学宫,文史科大讲堂。
九十多岁的朱高煦左手负在背后,右手抚着须,神采奕奕的一步步登上了五阶讲台。
随后,讲台下三百余名学生齐刷刷作揖行礼,齐声高呼道:“拜见老师!”
此刻,大讲堂内这些年纪在十二岁至二十二岁之间的学生,乃是朱高煦还未就藩海外的十七个儿子(首封亲王)、一百八十八个孙子(二代亲王或亲王世子或首封郡王)、八十三个曾孙(三代亲王或亲王世子或二代郡王或郡王长子)、三十五个玄孙(四代亲王或亲王世子或三代郡王或郡王长子)。
因为是在皇家学宫进行授课,必须遵从严格的进学规矩,所以在讲堂里不论君臣父子,只论学生与老师的礼规。
朱高煦俯首回礼道:“都坐罢!”
众学生闻言,便纷纷落座。
朱高煦转身在黑板上用正楷体写下“大明核心政治制度概略”十个大字,然后回过身扫视众学生问道:“谁能说说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有哪些?”
一名坐在前排,身穿青衫的少年藩王高高举起了右手。
朱高煦面露期待,点头示意道:“讲。”
“老师、各位同学,学生沃洲殷王世子朱祁铜有礼了。”
朱祁铜拱手向朱高煦与众学生行礼,然后朗声道:“在学生看来,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有六个,分别是宪典制、督府制、内阁制、贤院制以及大朝制、省国并行制。”
省国并行制即行省与亲藩封国同级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这是大明太祖高皇帝遗命改封诸王于海外建国而定下的祖制,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大明核心政治制度。
宪典制,即围绕《大明宪典》而设置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大明宪典》又名《皇明祖训》、《皇明宗律》,是大明王朝众律法的根本纲领。
此宪典类似大明的宪法、根本法,乃是大明万律之宗,故而得“宗律”之称。
大明宪典与大明律是包括大明亲王藩国及治下百姓也必须遵守的律令。
根据朱高煦与朱棣在乾熙初期共同定下的规矩,大明宪典每五年修正优化一次,而大明律则每年优化一次,特殊时期如战时,可由皇帝召集文武百官举办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制定临时宪典或大明律。
宪典的修改,由皇帝提议或明贤院五分之一以上的贤民提议,并由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以参会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方可生效,其余律令和其他议案由天下国民大朝会以参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生效。
督府制,全称应该是大都督府与地方都督府制度。
根据宪典规定,大都督府是大明最高军事统率机构,负责最高军事决策和军事指挥,根据御前军事会议或大朝会时群臣共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大明的安全与发展的需要,确定军事战略,领导军事建设。
大明在这种政体形式下,从理论上来说,皇帝虽然保持着天子的崇高地位,但已丧失了过去那种言出法随,一言而决人生死的无上权力,只剩下了立法权和军事大权。
根据宪典的规定,皇帝的立法权只能以召集并主持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来体现,军权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来体现。
但实际上,大明皇帝拥有十二卫亲军(私军)与皇家商行、皇家银行、天地维新会等或明或暗的机构与衙门的效忠,仍然是全天下最有权势与财富的人。
内阁是大明最高行政机构与政令执行机构,由一名首辅、六名次辅(六部尚书兼任)、若干名阁员(各部署侍郎、审计署审计长、大明皇家银行行长等官员兼任)及其主管各司衙门共同组成。
内阁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在永乐年间经过蓬勃发展,到乾熙年间彻底成熟,并于乾熙二十二年之后定制成为大明最高行政机构与政令执行机构。
换言之,内阁就是大明最高级别的行政与政令执行衙门,统管各省地方衙门、各藩国行政衙门。
内阁行政大臣,简称阁员,协助内阁首辅工作,受皇帝或首辅亦或内阁常务会议的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或重大的专项事务。
阁员的人选,由内阁首辅提名,经天下国民大朝会决定或遇紧急情况下阁议出人选,并由皇帝委任。
一般情况下,六部尚书兼任内阁次辅,各部署侍郎、审计署审计长、大明皇家银行行长等官员会兼任内阁阁员。
阁员作为内阁的组成人员,每届任期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阁员的俸禄与次辅同级,但权位和排名都列在次辅之后。
内阁实行首辅负责制,各部、各署实行尚书、侍郎负责制。
内阁首辅及六部尚书、侍郎皆由每年一度的天下国民大朝会上推举出候选人,或遇紧急情况则在朝堂之上廷推出候选人,最终再由皇帝任命,对皇帝与整个朝廷(即大明这个国家)负责,受皇帝及有司监督。
正四品及下官员的任免,由吏部走正常程序,依法办行。
从三品及以上高官的任职资格有硬性规定,至少要有两年县级、两年府级、三年省级的优秀治政经历。
且从政年限不得低于十年,年龄不得低于四十周岁、高于六十周岁,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年限到不得低于三十七周岁、高于六十五周岁。
此等从三品及以上高官,按照一届五年,两届十年来算,最多可任三届。
也就是说内阁首辅、次辅、阁员的最大致仕年龄是八十岁。
换言之,当一个三品大员年龄超过六十五周岁之后,就失去了入阁的资格。
所谓首辅负责制,即首辅全面领导内阁的工作,首辅代表内阁对皇帝及整个朝廷负责。
次辅、阁员协助首辅工作,并对其负责。
内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首辅具有最后决策权。
首辅有权向皇帝及天下国民大朝会提出次辅、阁员的任免人选,但无权决定谁去谁留,即首辅手里没有人事权。
内阁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以及向皇帝及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提出的议案、任免四品及以下品级的官员,须由首辅签署才具效力。
内阁会议分为“御前内阁会议”、“内阁集议”、“内阁紧急会议”,皆由首辅召集和主持。
内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御前内阁会议或内阁集议讨论决定,这一过程叫“内阁决议”。
“御前内阁会议”由首辅带领内阁全体成员在文华殿召开,皇帝以大明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列席会议,一般讨论朝廷行政上的重大问题或涉及众多衙门的重大事项,通常每两个月或每季度召开一次。
“内阁集议”由首辅、次辅、内阁秘书丞与相关阁员组成,一般讨论内阁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讨论提请皇帝或大朝会的议案,内阁准备发布的行政法规,各部署、各地方衙门请示内阁的重大事项等,通常每月召开一次。
“内阁紧急临时会议”由皇帝、首辅、次辅、阁员、内阁司丞组成,一般讨论内阁工作、朝廷的紧急事项。
“对于殷王世子所说,谁有不同意见?”
朱高煦抬手示意殷王世子坐下,然后扫视大讲堂内的众人,高声问道。
他这一声,中气十足,完全不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
“老师,学生有话说!”
一名身形偏胖的少年藩王举手道。
朱高煦点头道:“讲。”
“老师、各位同学,学生沃洲墨王世子朱祁铁有礼了。”
朱祁铁拱手向朱高煦与众学生行礼,然后道:“自两汉以后,历朝历代皆有大朝会之制,而把大朝会制度作为我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是不恰当的。”
他紧张的咽了一口唾沫,又接着补充道:“省国并行制在永乐年间成为定制,大都督府与内阁之制,在乾熙初期便成定制,宪典制形成于乾熙中期,成型定制于乾熙后期。”
“但贤民院之制,只是在乾熙后期形成雏形,直到五年前兴德皇帝陛下颁布《大明贤民令》才成为定制。”
“所以,学生认为,我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应该是省国并行制、宪典制、督府制、内阁制,大朝制与贤院制不算。”
贤院制,即大明贤民院制度,这一制度依附于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