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日祭月祀,立言新路
(就差那么一点成绩上推荐了,打滚求全订!)
八月二十七,午时,云层渐厚,欲雨。
一队车马来到王家巷,最后在王氏主宅门外停住。
此处宅院数进纵深,层层叠叠,建筑奢华,连绵成片,宛如一座小城般。
正门外站着一排溜的人,衣装整齐,王氏中有头有脸的族人都在这里了,包括现任家主王之向。
众人齐集于此,正是为了迎接贵客。
马车停住,当即有随从上前掀开车帘,请主人下车。
此人身形修长,穿玄衣,带披风,头戴一顶乌纱描金曲脚帽,面容敷粉,眉目描影,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
赫然是位宦官。
王之向踏前一步,微微躬身:“王氏恭迎詹太监莅临。”
在乾朝,可不是切了下面入宫后就能被称为“太监”的,此名号代表着宦官中的高级人员,比如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
这位詹太监倒不是出身内廷,而是来自内厂。
内厂的四档头。
大内缉事厂架构,最上的自然是厂督朱公公,其麾下有四大得力助手,人称“四大档头”,再下面,才到红蛛卫、灰蛛卫、黑蛛卫等。
至于缇骑,这是一支新近培养训练出来的杀伐军队,直属内厂统领。
上次剿杀燕南飞,算是缇骑第一次大规模的组织行动了。
皆因内厂知道燕南飞武功超凡,骁勇无匹,各色蛛卫根本不是对手,只有出动军队兵甲才能对付得了。
而今,作为内厂四大档头之一,詹太监竟来到了江州,并到王家巷做客。
一番寒暄,众人簇拥着他,进入宅内。
在王氏主宅外侧,巷陌成街,有着许多店铺。
其中一间酒楼的二楼,雅座临窗,正站着两名汉子。他们不敢表现得张扬,偷偷往外窥视:
“那位便是内厂四档头詹公公吗?长得挺俊美和气的。”
“俊美和气?嘿,人家外号‘玉面黑手’。要知道,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那汉子问:“所以说,他很厉害?”
同伴突然打个冷颤:“何止厉害?简直可怖!死在他手上的人,身体就没一块完整的。别人杀人,是为了结果,而他杀人,完全是为了取乐。”
“内厂的人,果真没个正常。”
“嘘,你小声点,找死吗?”
汉子讪然道:“不行,做完这趟,我要找捕头申请,换个公干。”
他们两个,却是巡捕司的番役,接到指令,来盯梢内厂詹太监的动静。
毕竟这般大人物突然来到江州,定然有事发生,很可能掀起一波腥风血雨。
“想换公干可不容易,唉,咱们最好自求多福,小心行事。”
“你说,詹太监来王家作甚?”
“大概是为了岁贡吧。”
古礼云:日祭、月祀、时享岁贡。
汉子疑问:“只为了岁贡,就特意跑一趟?”
同伴冷笑一声:“你以为和普通一样进献金银财宝?内厂的岁贡可不同一般……谁?”
话音刚落,有人破门而入,明晃晃的刀刃迸发出寒芒。
两名番役大骇,便想跳窗逃走,然而哪来得及?
嗤嗤!
刀刃加身,转瞬被砍翻在地,成为两具尸体。
闯入者也是两个人,身穿劲装,当即开始翻查尸体,很快搜出两枚牌子。
“果然是巡捕司的番役。”
“让人赶马车来,把尸身装上,送回巡捕司,好叫上官钊明白,咱们王氏,可不是他们所能来干涉的。”
上官钊,正是江州巡捕司镇抚使。
……
詹太监没有在王家中待太久,一刻钟后,又在众人的簇拥下,恭送出来,重登马车,辚辚离去。
一众王氏人物返回会客大厅上,气氛有些凝滞。
坐在上首的王之向开口问:“大家对詹太监的提议有什么想法,现在尽管说出来,好议定个章程。”
一名长须老者冷哼一声:“什么提议?到头来,还不是强买强卖?”
王之向干咳一声:“三伯,勿说气话。自新帝起事,咱们王家便与朝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了。”
三伯叹一声:“我却怕人家不顾恩义,过河拆桥。”
王之向忙道:“怎么可能?至少现在不可能。天下之大,咱们王氏始终能占一席之地。”
又一个中年人问:“家主,伱可否想过,那件文庙异宝如果找不到呢?到时该如何交差?毕竟此宝,至今为止,都是些捕风捉影的传闻说法。到底存不存在,又存在哪里,都不好说。”
王之向一摊手:“找不到的话能怎么办?便只得从族中宝库挑选一批送去,当做岁贡了。”
闻言,厅上顿时一片哗然。
族中宝库里的东西,可是整个王氏积攒数百年搜刮续存下来的财富,王氏各脉人家,家家有份的。若是被拿出来岁贡,岂不等于割大家的肉?
况且,一旦打开这个口子,今年岁贡了,那明年的份额呢?
人的胃口永远不会满足,岁贡的份额只会一年比一年重。
更要命的是这位朱公公并不喜欢铜钱金银,他要的是各种奇珍异宝,以及法器神物等。
在道法式微的世道上,这些器物越发稀罕,绝大部分都有主了的。
那能怎么办?
要么拥有者主动献出,要么就只能下手去掠夺。
把自己的财富宝物拱手相送给别人,天下间没多少人能做得到心甘情愿。
作为世族名门,自持有几分底蕴的王氏更不愿意。
哪怕面对的是权势滔天的朱公公。
被吵得烦躁,王之向一拍桌子:“现在讨论的是如何寻觅异宝的事,其他的,以后再说。明日,就是八月二十八庙会了。”
身为家主,他的威望还是挺高的。
当即有人道:“文庙异宝,乃是读书人的东西,想要寻得行迹,需从这方面做文章,我们应该让宝儿俊儿他们来。”
王于宝,王于俊,乃是王氏新一代的年轻俊彦,及冠之年,双双都考得举人功名,进士金榜指日可待,被誉为“王氏的读书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