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四征将军、都督,比唐朝节度使的权力还恐怖。
务实而不务虚,既然改为“唐”国弊大于利,那就不如不改。
历史上拓跋珪将“代”改为“魏”,也并没有让北魏强盛起来,拓跋珪自己都被儿子杀了,没支棱多少年,分裂为东西魏……
定国号为“梁”,改元正兴,封崔氏为皇后,世子李俭为太子。
主流是逐渐接受了梁人的身份。
所有条件早已成熟,李跃能拖到现在才称帝,已经让其他势力侧目了。
“诸位所言极是。”李跃冲三人拱手。
立国这几年,关东迅速安定。
当然,强行以唐为国号不是不行,但一定会造成内部人心民意上的割裂。
汉魏以来,以大司马、大将军、大都督、骠骑、车骑、卫将军为尊,十六国武夫横行的时代,万把人就敢自称天子的大有人在,兵权同样不能集中。
以前觉得王和皇帝差不多,但称帝之后,心境有很大不同,感觉肩头的压力更大了。
国号既定,称帝也就走上日程。
其实国号叫什么都不重要,关键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享受多大权力,就有承担多少责任。
关键跟“唐”实在八竿子搭不着一块儿去……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车驾所过之处,万民拱手:“恭贺陛下!”
左右将军以后根据战功可以再增加。
不敢说丰衣足食,但绝大多数人已经能吃上饭,有了遮风挡雨之所,不用在胡人胯下乞活。
十六国南北朝的丞相,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常炜、王猛固然忠心耿耿,但第二代第三代,很难保证……
相权天生克制皇权,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重蹈曹操、杨坚之覆辙。
战时,由李跃指认一人为都督,战后收回兵权。
接着便是大赦天下,减免田赋,也让百姓沾沾光。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又分散了相权,避免权臣出现。
任何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丞相设置容易,想要裁撤,就没那么容易,李跃觉得采取群相制度更符合历史规律。
其他刘牢之、诸葛侃、李屹、赵贺、窦封等人录前后功,皆封将军。
常炜为尚书令不变,封巨鹿郡公。王猛加中书令,平尚书事,封清河郡郡公。周牵为中书监,封弘农郡公。崔瑾加散骑常侍,封渤海郡公。
咽喉要冲之地设督,如壶关督、上谷督、三藏督、合肥督、乐安督等,且屯且守。
邺城更是沸反盈天,欢声笑语随处可见,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比元日还要喜庆。
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梁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走自己的路即可,没必要去碰瓷别人。
洪武三年九月十六,简单的准备后,筑坛于南郊,率文武百官祭拜天地,李跃正式登基称帝。
天然就有一种使命感,有种天地皆在指掌之间的感觉,仿佛自己已经不是凡人,而是主宰,也难怪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膨胀过头了。
不过李跃还能维持原本的心性,皇帝不仅要对华夏文明负责,还要给后世一个交代,尤其是第一代的开国之君。
一个朝代能达到什么高度,基本取决于前两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