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签证是有时限不假,不过像沈姨这样大家族出身的,亲友必然遍布海内外。就算人在国外,她也完全可以委托国内的熟人帮卖,不至于像刚才的老华侨那样急于脱手。
“房子看了,具体怎样我已经心里有数。”
正房堂屋内,许跃新和沈姨在桌边坐下,平平淡淡道,“等我把这一轮房子看完了,再作个比较。”
“有信儿到时候通知你。”
沈姨不急,他就更不能急。
“嗯,你慢慢看吧。后面我不在也没关系,出国前我会把钥匙交给亲戚。”
沈姨从容笑道,话语印证了许跃新的猜想。
“好,你在这忙,我们走了。”
许跃新起身告辞道。
出门后,许跃新一行人回到科源社区。
进家门后,陈巧巧和许跃新商量起来。
“她家真美。”
“就是太大了,两亩八分呢。”
陈巧巧回想起院子的格局、景致,仍感到惊叹,“这得多少钱。”
“我算一下,两亩八分是1800平方。”
“以她屋子的情况,肯定比老华侨那家贵得多。”
“起码准备50万吧。”
许跃新在脑海中估算道。
陈巧巧脑袋“嗡”地一下,直接懵了。
“那……还是别吧?”
“我觉着……这么好的房子,不是我们能住的。”
她吞吞吐吐地说道。
“害,这有什么能住不能住的。”
“喜欢,有钱,那就去买。”
许跃新开导媳妇道,“关键是努力把价格谈下来。”
陈巧巧陷入思考中。
贵,是真的贵。
可谁看到这样的房子能不动心呢?
亭台楼阁,假山碧水……
这简直是一座按照她梦中标准打造的院子。
几经犹豫后,陈巧巧被许跃新说服了。
“我和你一块去谈?”
陈巧巧问道。
“不用,你课多,我一个人去谈就成。”
许跃新搂着媳妇香肩道,“而且你不去,我也方便找借口作为缓冲,遇到她报价可以说回来跟家人商量。”
……
过了一阵,许跃新骑摩托车直奔东二环内,再会沈姨。
这次的沈姨穿着一身黑色长裙,布料和白皙的手笔肌肤间形成鲜明对比。
高跟鞋和肉色丝袜,更加显出她的一双美腿。
“小许,回家比较好了?”
看到许跃新,沈姨淡淡地问道。
“那天看得太匆忙,没有问价格。”
“回去没法比较啊,呵呵。”
许跃新找借口道。
“是在问价格吗?”
沈姨微微扬起唇角道,“我可以告诉你,面对不同的人,我开出的价也不同。”
“哦?愿闻其详。”
“简单来说,就是这座院子承载有我的童年,同时也非常地富有文化价值。”
“我希望下一任主人能够爱惜房子,别糟践了它。”
“所以碰到识货的,我宁可价格低一些。遇见不识货的,价格就会很高。”
“能够理解。”
许跃新嘴上附和道,实际上正揣测着沈姨是不是在自抬身价。
想到这,许跃新将话题从房子引申开,和沈姨聊了聊。
言谈间,他得知沈姨大名叫沈清茹,是复旦63届历史系大学生,还没结过婚,平日最喜收藏文物字画。
从谈吐和履历中不难看出,沈清茹在文化历史方面的确造诣颇深,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不愧是名门闺秀,素养着实无懈可击。
许跃新心想道,最后虚心地同沈清茹交流起来。
谈到最后,沈清茹也有些忧心忡忡。
“社会在发展,城市在建设,这本是好事。”
“只不过,这些院子的命运就难说了。”
沈清茹秀眉微皱道,“我很担心,在未来城区扩张的过程中,这些院子还能不能保得住。”
“确实。”
许跃新深吸一口气道,“只需要钱到位,就可以建起无数座高楼大厦。”
“可这些院子一旦拆掉,就再也无法复原。”
“就像煮鸡蛋一样,把生鸡蛋煮成熟的很容易。相反,想把熟的变回生的却不可能。”
沈清茹被许跃新的见解和绝妙的比喻打动了。
“这么说,你也认同这座院子的文化价值,是吗?”
沈清茹看着他的眼睛问道。
回答这个问题时,得有点讲究。
按照一般房屋买卖的经验,许跃新不该在房主面前轻易表达出认可、赞许的态度。
这样不利于杀价。
但……今天沈清茹这里确实是特殊情形。
许跃新结合这两点,稍加思考后给出一个他眼中的完美答案。
“认同,问题是预算有限。”
许跃新苦笑道。
“你开个价。”
沈清茹轻启檀口道。
“你先开吧。”
许跃新拒绝道。
“连同院子、房子在内,400元一平米如何?”
“不行,真不行,这个价格太高了。”
这不是砍价,而是真的嫌高。
400一平米,总价就是七十多万。
都快把许跃新的大半身家干没了。
他还要在港股继续冲浪呐。
“那你开个价。”
沈清茹说道。
“我之前问过一家,他答应我220的价格,我如果再砍砍,肯定还能更低。”
“这个价格,也是我负担的极限。”
许跃新两手一摊道。
沈清茹听罢没说话。
220一平……这个价格着实击穿她的心理底线。
问题在于,符合她要求的识货买家,实在是太难得了。
前两天有个买家来看房,居然当场表示想把窗棂拆掉,换成玻璃窗。
和许跃新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该怎么办呢……
沈清茹一时也失去了主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