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水浒》成书年代乱猜(十)
“吴头楚尾”首先是个地理名词。
在《水浒》中,宋江提反诗于江州(今九江)浔阳楼,死后葬在楚州(淮安)南门外蓼儿洼。
“吴头楚尾”作为地理名词的说法,个人认为应源自“伍子胥”的故事。
大抵可以明确在“专诸刺王僚”前,伍子胥“过昭关、遇浣纱女、渔邱渡”这段过江前的地理范围,属于“吴头楚尾”。
基于长江下游唯二的两处古渡口“乌江渡、渔邱渡”(古时长江下游入海口,过了京口镇江,江面很宽阔了,哪怕到了元时,已不适合“芦中人”这种级数的渡口了)。它们都设在有“金陵锁钥”之称的和州。
南宋张孝祥是和州人,称和州“吴头楚尾之地”。
伍子胥从渔邱渡过江入“吴”,从地图上看,确实距吴都直线距离最近。
“吴头楚尾”:
西起“江州(九江)”、中轴为“和州”,按照《水浒》的说法,东至则是“楚州(淮安)”。
古人由于交通不便利,加上战乱,哪怕“耐庵”、“湖海散人”都亲历的人生版图,也就是地理范围并不大。
《水浒》是明以前的长篇小说偏“写实”的文本,不说文本中语言的地域特征鲜明,就说比照“征方腊”比“征辽”的地理描述要远远详实有据多了。所以,作者把书之核心角色宋江的人生“起落”放置在“吴头楚尾”也再自然不过(李逵的人生起落也在吴头楚尾:江州、镇江润州)。
由于后半部《水浒》的文笔、叙事及人物刻画水准下降太多,我都不敢确定“一百回的结尾”是否是“耐庵”的“原笔”或“原意”。
按照《水浒》结尾,宋江虽被高俅等陷害死于“楚州”,但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