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教育,孩子,国家,一切都在新生
解决了教育经费问题后,李奇维便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其它方面。
第一是留学生问题。
这个时代,清朝官方最喜欢的留学国家是樱国。
根据统计,1896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樱学生,只有13人。
到了1904年,人数直接暴增到2000多人。
而截至目前,因为人数太多,已经没有精确数字了,但总量绝对超过了1万人。
当然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自费。
不出意外,那个改变未来国内历史几十年的组织,再过几个月应该就要成立了。
而它的主要成员就是清朝留日学生。
但李奇维需要的是科学人才,樱国此时跟科学基本不沾边。
所以,他选择的是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
要知道,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还设有华夏留学生助学基金,要是不派留学生过去,那岂不是亏大了。
凭借他在欧洲的影响力,派遣留学生过去学习,一定会受到所有学校的欢迎。
而且西方国家包括樱国都非常欢迎清朝这样做。
因为他们自信,这些留学生会受到本国的影响,等回国掌权后,就会在政策上更偏向留学国。
毕竟,这个时代,能去留学的,肯定不是底层,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中高层。
这也导致,国内未来几十年,和樱国有很多扯不清的关系。
而如今,当英法德等国政府收到李奇维的请求后,顿时高度关注此事,并表示热烈欢迎。
李奇维当即上奏朝廷,陈述利弊,获得了慈禧、光绪等满清掌权者的赞同。
朝廷下令,由各省支付留学生所需费用。
李奇维还规定,所有欧洲官费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必须在国内大学当任5年讲师方可自由。
自费学生不受此约束。
非常时期,李奇维当然不能放过任何资源。
这些人必须要为国内出力,不然留学还有什么意义,不可能就单纯让你提高个人能力。
于是,李奇维从广东省内,选拔了一批学生,分别送往了剑桥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等。
这些人虽然不是自己星火计划的一环,但是对于国内的发展依然至关重要。
第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奖励制度。
这里的奖励不是指教授等职称评选,而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进行专业评估。
这个时代,别说国内,就连欧洲也没有这种国家级的奖励制度。
所以当诺贝尔奖出来后,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对于科学家来说,奖励的荣誉远远高于奖励的物质本身。
而且,有了奖励,才能激发竞争意识,提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李奇维提出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和省级科学技术奖。
对于优秀个人和团队,朝廷要给予充足的奖励。
此举几乎得到了国内所有大学的一致赞同。
就连几个学部大佬,也力挺李奇维。
他们不是关心奖励,而是李奇维太能折腾了。
但是这种折腾对学部来说是好事,能管理的事情越多,代表这个部门的权力越大。
李奇维奏折的种种建议,无一不是在拓展学部的权力边界。
教育领域,果然大有可为。
此外,李奇维还号召社会,鼓励私人成立科学奖项,就和西方的诺贝尔奖一样。
得益于李奇维,如今国内哪怕是普通百姓,对诺贝尔奖也不陌生。
他罗列了很多好处,让不少巨富蠢蠢欲动。
为了骗.不.为了优化国内科研环境,李奇维也是煞费苦心啊。
很快,他就以自身的名义,出资1万两,成立了李奇维奖。
该奖和诺贝尔奖一样,专门奖励那些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但是和诺贝尔奖不同的是,李奇维奖没有固定的研究领域。
不论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材料,只要属于自然科学范围,都有资格评选。
前期该奖的评选十分粗暴,只要李奇维同意,就可以颁奖。
起初,国内很多人虽然钦佩李奇维西学大宗师的身份,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奖放在心上。
但是几十年后,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有点褶皱且泛黄的纸,立刻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那赫然是第一届李奇维奖的获奖凭证。
虽然老人的成果在那时的人看来很浅显,可能根本没有资格获奖。
但它代表的意义非同凡响,它见证了华夏科学崛起,屹立世界之巅的伟大之路。
这是李奇维也没有想到的,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压榨大学生的潜力。
他的第三条改革措施是严格的毕业制度。
李奇维在广东采取了大学毕业答辩制度。
坚决杜绝任何浪费资源,水学位的行为。
渐渐地,他在学生中有了李魔头的称呼。
不少隔壁省份的大学一看,咦,这个制度好。
大学那是什么地方?神圣无比的读书之处,怎么能容得下懒怠放肆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