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阳的眉头微微皱起,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解:“她用的是什么东西?”
“甲基苯丙胺、盐酸羟亚胺和布洛芬。市面上新出了一种混合药物,俗称‘神仙水’,就是这三者的混合体。”张一宁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严肃。
徐祯阳挠了挠头,他对这些药物的名称感到有些困惑:“等等,那中间的那个盐酸羟亚胺是什么玩意儿?”
“盐酸羟亚胺,是一种用于制造神经性药物的原料。”
徐祯阳的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那这和火灾有什么关联?”
“‘神仙水’需要通过加热吸入,如果加热到210c,效果会翻倍。他们使用的加热工具需要稳定、便宜、便于携带,所以很可能是……”张一宁故意放慢了语速,似乎在引导徐祯阳自己得出结论。
“酒精灯?!”徐祯阳脑海中瞬间闪过一幕火灾现场的画面。
“对,”张一宁肯定地说,“我猜测那块玻璃片就是酒精灯的残留。”
徐祯阳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所以,他们吸食‘神仙水’时不小心打翻了酒精灯,沙发就着了火?酒精挥发得快,所以现场找不到助燃剂的痕迹,但酒精灯的残留肯定还在。”
“这是目前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张一宁在电话那头表示赞同。
“行,等实验室的结果出来后,我会通知你。一旦证据确凿,我们就能结案了。”徐祯阳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
挂了电话,徐祯阳深吸了一口气,这个案子,终于要水落石出了。
隔天上午,火灾调查科的实验室结果终于出炉,那份报告就像是侦探小说中高潮迭起的章节,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张一宁在现场细心收集的那块熔化的玻璃碎片,经过分析,证实了徐祯阳的推测——它确实来自一个酒精灯。
这一发现,仿佛让案件的真相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徐祯阳迅速行动,指派冯一轩将一份报告送往涪陵区分局,并同时发信息通知了张一宁这一检查结果。
他们的工作效率之高,堪比燕京早高峰的车流,紧凑而迅速。
四天时间便能将案件梳理清晰,这样的效率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是否也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精力充沛。
徐祯阳本以为这件案子就此告一段落,然而,黄昏时分,他再次接到了张一宁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语气,宛如电视剧情中的反转,预示着事情远未结束。
“你收到检验报告了吗?”
“收到了,我要跟你确认一件事。”张一宁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那语气中似乎预示着即将揭开某个重大的秘密。
“什么?”徐祯阳简洁地应道,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从你们接到报警开始,到抵达现场,到打开紧急通道的门,再到火势被完全扑灭,我需要这些行动的准确时间点。”张一宁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紧迫感,就像是一个拼图游戏的玩家终于找到了最后一块拼图,即将揭晓完整的画面。
徐祯阳沉默了那么一会儿,仿佛在品尝一顿重口味的烤鸭,那滋味儿让他得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