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十六岁的朱元璋,都已尽尝。”
“作为一位元末大乱里少见的厚道人,刘继祖的慷慨帮助,朱元璋一直没忘。”
“明朝立国后,刘继祖获封惠义侯,从此世代享受侯爵待遇。”
“圣上更亲自执笔,写下了对这位邻家大叔的感恩: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
章一虎不由羡慕的看向薛之?。
这家伙年不到三十,却只用了短短几年,就混到了他拼掉老命奋斗三十几年,才得到的长史地位。
而且,排名还在他之前。
原因何在,因为他当了刘继祖的上门女婿啊。
“章大哥,何必如此看我?你,永远是我最好的大哥!”
章亦虎嘴角咧开了,拍了拍他的肩。
这家伙,好就好在,从不在他面前托大。
“这是一桩好人有好报的真实故事。”
“但这段痛苦记忆对朱元璋的影响,却远不止是好人有好报这么简单。”
“可以说,是影响到了明朝国策国运的方方面面。”
“有了这样的痛苦记忆,登基后的朱无璋,也就不遗余力,将社会保障制度一口气提升了一大截。”
“正因为朱元璋是整个天下最为关心百姓疾苦的皇帝,从而,成就了天下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后世思想家李贽,曾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但他对朱元璋更是推崇备至,言称‘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
千万古之一帝?
父皇的在后人的眼里,竟然有如此惊天的威望?
朱棣震惊之余,不由暗自忖道。
父皇成了最伟大的皇帝之一,那自己还造他的反?
岂不遗臭万年?
哦,踏马的真昏了头。
应该是,朱标死了,建文帝要削藩,我才奋起靖难,从而坐上皇位的!
只是,这个建文帝是谁,莫非极有智慧的宁王?
看来,这个楚凌还真不能死。
必须从他心声中,把靖难事件的经过,给我尽快弄出来。
“比如漏泽园,提供给平民百姓的公共墓地,朱元璋就大量兴建。”
“比如养济院,专门用于收容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每个月提供粮食布匹柴火。”
“几乎明朝每个府县都有设立养济院,许多富裕的府县,甚至不止一座。”
“比如提供医疗的惠民药局,也是惠泽万民。”
朱棣看着传回来的这些字条,大为震惊。
他想起了和楚凌对饮,他问过治国方略。
楚凌只说了一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当时还不以为然,认为扩疆才能最大程度的彰显帝王威风。
父皇能被后人供得如此之高,北伐还在其次,主要的,是利民啊!
如果我建立了洪武王朝,一定要超越父皇!
让历史上留下两位千万古之一帝!
“影响更为深远的,应该是朱元璋推出的荒政与粮储政策。”
“朱元璋登基后,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明朝的粮食产值,甩开宋元一倍多,大小仓储遍布全国。”
“每当饥荒时,更有大口六斗的赈灾标准,和不遗余力的粮食发放。”
“甚至地方官遇到灾荒,可以不经请示赈灾。”
“这一切的国民福利,都来自于朱元璋当年痛苦的灾荒记忆。”
“同样值得骄傲,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还有强大的粮食仓储。”
“粮储,已经到了宇内富庶的地步,甚至可以支用十年。”
“比起好人有好报的结局来,粮食安全的意义,社会保障的价值,却是朱元璋这段痛苦人生背后,永远有价值的历史经验。”
说至此,楚凌操控氢气球缓缓向舞台而去。
向会场,丢下了最后一句。
“但,人无完人!任何帝王都有过错,朱元璋也不可避免。”
“300多年后的乾隆帝曾言:‘又如唐太宗,为群雄所附;明永乐,亦勇略著闻。’”
“使唐高祖不立建成而立太宗,明太祖不立建文而立永乐,则元武门之变,金川门之难,皆无自而起,何至骨肉伤残,忠良惨戮。”
此言一出,整个会场突然一片死寂。
金川门之难?
金川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命名为金川门,乃明首府十三座京城城门之一。
永乐发起了金川门之难?
这个永乐?
燕王的拍卖公司,为何叫永乐拍卖公司?
整个会场近千人,一时间噤若寒蝉。
这信息量太踏马大了。
若燕王有造反之心,却被提前泄漏。
今日这个会场,会不会被一锅端了?
燕王府。
朱棣拿着这张纸条,更是抖得厉害。
手里捧着的,不再是烫手山芋。
楚凌这次递来的,是颗烧得通红的铁球!
妙云见他突然吓得脸色煞白,急忙凑过一看。
也是惊得差点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