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他从行伍间爬起来的军官,武毅有些书生气,比较教条。
因为他是学院派出身,回国之后,第一时间并不是从军,而是奉命开办军校,当时两次闽辽战争已经打完,军中有上千经过法军培训过的军官,这些可都是军队中挑选出的精英,最聪明的那部分,培训了两年之后,很多甚至学会了用法语跟法国人沟通。这些也是武毅的第一批手下,军校的教官。
武毅办学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体系问题,他上的是英式军校,想要将英式陆军体系照搬过来,可最优秀的军官全是法式的。
这可不是刘勇强有意搞什么制衡,当时的条件就是那样。武毅那批孩子,刘勇强送他们出去并没有明确的计划,而是充分给予他们开发兴趣的选择,那样学习效率更高。当时差距太大,不管他们学哪一行回国后都能带来变化。武毅几乎是唯一一个在英国上军校的学生,不是其他学生看不上军旅,而是英国人不让。海军军校就更不让了,不然欧朋远不至于上一个商船学校。
最后的结果是武毅引入了英式管理,教学内容却是法式的,基本翻译的法国军校教程。好在英法学校之间的差别,比英国人和法国人要小一点,武毅才能勉强攒出了一个闽辽陆军学校,设在大连。
同样情形的其实还有马尾海军学校,沈葆桢选择跟法国人合作,一方面法国人要求少,不像英国人喜欢提一些让人不舒服的条件,另一方面大连造船厂是英国人开办的,刘勇强甚至都不插手,让英国工程师管理,英国设计师设计,出头的老板都是英国人科利,沈葆桢看不惯这一点,所以坚决引入法国来制衡,不然英国肯定愿意帮忙办个海军学校,连日本都能原搬英式军校,更何况更早的闽辽。
马尾海军学校因为向法国学习,几乎全部法式教学,后来欧朋远来当校长,也遇到了跟武毅一样的困难。欧朋远的选择是强行推动改革,他从英国聘请了大批顾问,强行排挤了法国老师在学校的霸权。最后也算英法混编,但以英式为主。但马尾造船厂却是法式造船厂,从机器设备到技术顾问,全都来自法国。这也是为什么想涉足造船业的施耐德公司,看中了马尾造船厂的原因,如果不是这场战争,马尾造船厂现在已经姓施耐德了。
武毅一直在陆军军官学校待了十年,大汉开国前的第三次闽俄战争时才加入军队服役,因为那次战争军队规模急剧扩大,非常缺乏军官。因军校校长的经历,他的军衔一直不低,以上校身份入伍,直接在总参谋部任职,打完仗已经晋升为副总参谋长。不能说完全没有实战经验,但确实很少亲临前线,看到最惨烈的现实。
武毅这次奉命入朝作战,是第一次直接指挥军队,在朝鲜没有总参谋部制定的详细的计划。也不可能有相应的计划,因为总参谋部从没有将日本列入一个要作战的目标,两国之前甚至有盟约关系,共同对抗过俄国。
武毅也不需要进行多么复杂的战斗,基本控制朝鲜后,就要转入防御,因为军队将会撤到辽东。
俄国人继续在北京集结部队,但已经不敢向山海关方向挺近。俄国人打算以逸待劳,他们要在北京坐等汉军进攻,复制一下山海关战役。北京虽然没有山海关险峻,但城防不弱,俄军守卫之下,堪称要塞。
哪怕汉军已经撤退,他们也不想去碰山海关,侦察到汉军撤退,倒是有点疑惑。此时正是夏天……
西伯利亚的夏天也不热,汉军第一骑兵军结束了山海关之战后,就迅速北撤,甚至不等后面的歼灭战分出胜负就返回东北休整,在呼伦贝尔休养了几个月之后,人马都养好精神,然后越过了额尔古纳河,长途奔袭尼布楚。
尼布楚只是一座小城,人口不过万,防御工事坚固,是一座几百年的要塞,但坚固是相对前膛炮和冷兵器而言,此时的汉军骑兵军,还有一个独立炮兵团,重炮拉不过来,步兵炮有的是。
炮火轰击了三天,尼布楚就打起了白旗,一位牧师来谈判,表示愿意投降,但要保护城内民众。
尼布楚陷落之后,整个夏天第一骑兵军横扫黑龙江上源(石勒喀河)一带,可惜没能攻下赤塔,俄国人在这里集中了重兵,这里现在是西伯利亚第一要塞,位于大兴安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隘口,不打通这里,就无法越过大兴安山威胁贝加尔湖地区。
骑兵军军长是一位花旗军小将,名叫何连胜,是何名标的族侄,跟何名标一起投降的时候才十五岁,如今是一个三十岁的少壮派军长。何名标已经在高位赋闲,以中将身份退役,领取丰厚的退休金,本来在辽东有一百亩地,也不要了,回广东老家养老去了。
何连胜因背景关系,资源自然不缺,但能当上军长,靠的还是努力和天赋,大汉初兴,还没到只靠关系就能平步青云的时代。他在第一次闽俄战争期间,被何名标安排去跟法国人学骑兵,战后被送去法国学习了三年。回国在军校当了两年教官,入伍后起步就是团长,然后步步高升,随着一次次战争,升的很快。
何连胜军中的骑兵,除了东北军屯士兵外,还有大量呼伦贝尔的牧民、黑龙江一带的渔猎团练,总兵力高达6万,作战任务除了攻城略地之外,还要跟当地部族建立关系,重修旧约。
军事行动受阻,外交活动相对顺利。俄境的鄂伦春人、布里亚特人日子过得肯定没有对岸好。虽然对岸的清王朝管理也称不上多完善,但俄国人是真向这些人征税的。俄国人还限制这一带部落的迁移,哪怕他们原本跟境内的本民族之间保持着联系。隔断了几百年后,语言依旧是相通的,说明俄国人并没有能力彻底隔绝两地的交流。
何连胜以黑龙江将军的名义,跟这些人进行交往,约定共同反俄,向他们做出保证,如果俄国人再打回来,可以带他们回国安置。有些部落接受了,有些部落害怕拒绝了。从零到一,这就是质的突破。
在当地向导带领下,他才能顺利拔出一座座俄军据点,否则很可能在纵横交错的山脉、河流之间找不到这些俄军,西伯利亚太大了,俄国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