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创刊之初最早能追溯到1978年的年底,三中全会之后,人文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的小说北组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首次萌芽了创刊想法。
座谈会之后,人文社的总编辑韦君宜同志、社长严文井同志还有人文社书记周游同志于1979年元月,在燕京西二环的西苑宾馆开了一个中长篇小说讨论会。
要在人民文学旗下创立一个大型刊物的想法在这次会上敲定了下来,孟伟哉同志同时提出:“要请一位在全国文学界都有威望,且能够压得住台的老同志做主编。”
后来请了秦兆阳,当代第一任主编。
79年春夏之交,当代整修完毕,由于人员不多,人民文学的老同志主张暂时不成立编辑部,由人文社的现代文学编辑室统一管理。
徐编辑口里的当代编辑部,实则指的是这间现代文学编辑室。
编辑室的主任是屠岸同志,他在49年上海解放之后,翻译了国内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和《诗歌工作在苏联》的中译本,副主任还是孟伟哉同志。
方兆中和徐编辑闲散着,又见张桂花骑着家里那辆二八大杠出来,小老太太的四肢非常灵活有劲,脚下一蹬,咵嚓上了大扛,神清气爽地驶过街口,那里正有一群中老年妇女围着嚼家常。
“桂花,去哪儿这是?”
“去社里帮个忙。”
“自家都有饭馆儿了,还去社里打下手啊?”
“那也不能忘了本职工作!”
话虽这么说,张桂花更加神气地昂首挺胸,像一只得胜归来的老母鸡似的,从众妇女面前一溜烟骑走了。
“这桂花也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气,生了这么个好儿子。”
方兆中有些好笑的看着面前这一幕,绕开街口的“妇联”,和徐编辑换了条道走:“创作长篇小说的时间可不短,甚有动辄写上十年二十年的作品,这些作者也能一直留在招待所么?”
徐编辑又笑:“且不说大凡有底蕴的作者,在创作长篇之余都会写写其他文章,就说能受到编辑部邀请的年轻作家,恐怕也没有几个呀。”
这话倒把方兆中说的不好意思了。
“还是先考试吧,等考完了,我一定上编辑部拜访您。”
徐编辑十分理解:“当然考试第一,那就说定了!你来燕京,我请你去西苑饭店吃饭。”
“好。”
时间辗转,眨眼便是预考。
高考预考制度正式施行是在1980年,当时经教育部工作会议讨论批准,规定在考生数量多的地区实行预考制度。但实际上,1979年已经有地区开始试点预考,比如高校林立的燕京。
80年颁布文件后,预考还没有变成统一施行的正式计划,是否预考以及预考办法十分灵活,均由各省市自行拟定。
直到1981年,预考才被正式列入高考政策,直到1989年预考制度开始废止。
为什么是开始废止呢?因各地取消预考时间不同,譬如xj取消是在92年,内蒙古早在86年就已取消了预考模式。
这时候的高考也不在6月初,1978年教育部规定高考在每年7月的7、8、9三天。
从某种程度上说,预考比高考更有竞争性,也更残酷。
它残酷在摧毁考生的精神信念,有的人连高考考场都没进过,却被预考这只拦路虎拒之门外。
对于从学几年、物质条件匮乏地区的考生来说,简直是身心上的双重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