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易沉吟良久,终于点头道:“那定杨王刘武周盘踞太原北部,他定是趁唐王府的主力被我国与贵府牵制之时,发兵太原。届时长安被困,太原亦不保,唐王府则不复存在!”
且说现今时局,虽是多方占地为王之势态,然自从“唐王府”自太原起兵,一路西下,攻占了“大兴城”,也就是楚易等人口中所说的“长安城”之后,格局便开始逐渐有了一些变化。
“唐王府”从上至下,善用兵者甚多,且广布眼线获取谍报。又多用反间之术或是拉拢贿赂等手法,手段层出不穷。是以不少其它“王府势力”,都在“唐王府”的手底下吃过亏。加之黄伊榕及其师父身居“唐王府国定钦使”之位,或明或暗地为“唐王”李渊出过许多气力,这让李唐更是如虎添翼。
当初“宋义王”孟海公向“山洞圣人”万重山汇报军情之时,曾猜测对李唐构成极大威胁的“西秦王府”的“西秦霸王”薛举,是死于“唐王府”之手,确是猜得极准!正是身怀绝世武功的黄伊榕出手解决掉了薛举,才使得“唐王府”避过了一场大劫。
渐渐地,江湖诸势力之间虽互相仇视杀伐,但各番王诸侯却俱都将“唐王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剌,欲除之而后快!
“楚先生所言极是!”梁洛仁微微一笑。
看楚易与朱灿的态度,应当是接受了这次的五方联盟之战。梁洛仁心中甚喜,适才被点燃的怒火,此刻也消去了大半。至于战后如何瓜分“唐王府”、分享胜利果实,到时候自然还是得凭实力说话。
梁洛仁思忖:“太原最终应该是刘武周的囊中之物了。李轨性格懦弱,遇事举旗不定,且已占据河西,欲大举图谋中原,实属不易。而以长安城为首的唐王府的大部片区,才是我大梁国与南阳王府的必争肥地。我国有东厥的强力支持,纵使朱灿武功再高,于他,又有何惧?”
思及此处,梁洛仁暗自窃喜,心情大好。他问朱灿道:“不知南阳王打算如何进攻唐王府?”
“自然是先打南阳城!我是南阳王!”
在“话外小贴士”里解释一下,上一章的章节名,我为什么用“联合突厥”,而不用“勾结突厥”。
一个和这个解答有一些关系的话题就是:我个人总结写文其实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以“主角”为视觉,一路不断地打怪升级,成王称霸之类的。但凡与“主角”作对的,都是“坏人”,这种被称为“爽文”。类似“霸道总裁爱娇妻”之类的文章,就可以归为这种。貌似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或者读者,比较看不上这种类型的作品。但是,一位我很喜欢的演员,说过一句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存在即合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类型的文,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比如“代入感”和“抓眼球”等等。
第二种,是尽量以阐述事实为主,强调客观性和人性等。也就是说,并不是与“主角”对立的,就一杆子都打为“坏人”。
而我的这个文,是想偏重第二种的基础上,结合第一种,尽量地想把两种融合来写。
隋末唐初的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各大小势力占地为王的乱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针对每一股势力来说,争权夺利都难以界定谁对谁错。最终国家还是要统一,人民才能安享太平。
即使就当时来说,突厥不是中原人,梁师都等人又是勾结突厥的人,但是我觉得:突厥、梁王府、南阳王府、定杨王府、西凉王府与唐王府,应该处于一个“对等”的位置,并没有谁高谁低,也不能像后人“开天眼”般的认为:当时的“唐王府”,就更优越一点。我看过某桥段渭水桥畔,突厥几十万大军被李世民吓尿的桥段。老实说,看得是很爽,但是觉得也很扯
所以,综上,章节名我用了“联合突厥”,而不是“勾结突厥”。
针对那时乱世下的众势力,现代人虽无法合理评判古人的是非对错,但其实我自己还是有一些自己的主观偏好的。
郭靖大侠说得好其实是金庸先生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些道理,其实都指向一个点。
所以,那么多股势力里面,“以民为先”的统治阶级,我相对会比较喜欢些。所以我主观上相对会喜欢“唐王府”,喜欢李世民。先不论李世民杀兄弑弟、或可能篡改历史等必须否定的行径生于乱世下漩涡最深处的帝王之家,又不是长子,手里干干净净的估计也上不了位,单单只看他开创了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唐文化遍布世界各地,我就比较挺他。
也有人说,或许换了别人比如李建成得了天下,能够做得比李世民更好也说不定。当然,有可能更好,也有可能更差。这谁知道呢?假设始终只是假设。相比之下,看结果、重事实,来得更靠谱得多!
里,我将女主黄伊榕,安排在“唐王府”,又走进了“承乾殿”,基本也看得出来我多偏向李世民一些了。当然,给黄伊榕杜撰了“唐王府国定钦使”这么个身份,也是为了的行文和推进。
相反的,虽然对于乱世下的势力,很多情况下,对错难以界定,但像朱灿这种,将他人性命视如草芥的上位者,尤其是老弱妇孺都不放过的人,我是极其厌恶的!所以我写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借中人物的言语和心理去怼他,怼爽了再继续往后写
:为什么要叫各势力为“王府”?
nnnnnn我看过一些古书里称这些势力为“国”。但是,总觉得当时兵荒马乱的,而且在之前隋朝一统的影响下,估计“武侠中的武林人士”不屑承认这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国家”,而那些不会武功的小老百姓,成天因为打仗被害得很惨,也许估计也不想承认。所以,我就不想用“国”字来划分各势力的区域。而那时多用“州”、“郡”等称谓来表述地域,但我觉得不好听啊哈哈所以就用了“府”。反正是不正规的叫法,因此我的文里一直强调“王府”是“江湖中人”的叫法。而那个时候的“江湖”到底是个啥样的?这谁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