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中央政权摇摇欲坠。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封德彝展现出了灵活的政治手腕和敏锐的政治嗅觉。618年发生的江都之变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事件,隋炀帝杨广在此变中被宇文化及领导的禁军将领杀害,标志着隋朝统治的彻底崩溃。
在这场政变后,封德彝迅速调整立场,选择依附于新的权力中心——宇文化及,获任内史令这一重要官职。然而,宇文化及的政权根基并不稳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持久的军事力量支撑,很快就遭到了其他割据势力的联合打击,势力日渐衰微直至最后覆灭。
封德彝见势不妙,再度凭借其超凡的政治判断和人际交往能力,审时度势,选择了刚刚建立起大唐王朝、具备强大实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唐高祖李渊作为新的依靠。他归附唐朝后,凭借自己在隋朝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以及在乱世中展现出来的实用主义智慧,很快赢得了唐高祖李渊的信任与器重。
李渊任命封德彝为中书令,这是朝廷中枢决策机构的高级职务,充分表明了他对封德彝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封德彝还被封为密国公,这种爵位的赐予象征着他在新王朝的地位已达到贵族阶层,并且通过与皇室成员结为亲家的方式,进一步将自己的利益与皇族紧密结合,大大巩固了他在唐初朝廷中的地位。
五、唐初风云,左右逢源
唐朝立国初期,封德彝以其卓绝的智谋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成功进入了秦王府,即天策上将府的核心圈子,成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重要官员。秦王李世民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攻打洛阳王世充的战役中,封德彝的策略建议和实际操作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凭借自身的战略眼光和深思熟虑的谋划,为秦王府在征服洛阳的进程中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封德彝并非一心一意效忠秦王李世民,他深知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态势,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灵活性。在唐高祖李渊诸子之间的储位之争日趋激烈之际,封德彝并没有完全站在秦王一边,而是私下里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保持联系,试图在李世民与李建成这两股对立的势力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借此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获取更多的利益。
封德彝的这种行为,显示出他是一个典型的政坛老手,善于察言观色,深谙权术之道。
六、贞观元年至终老,身后是非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封德彝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继续在朝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封德彝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病逝,享年59岁,死后得到极高哀荣,被追赠为司空,并赐予褒扬性质的谥号“明”。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封德彝生前的两面派行径逐渐曝光。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其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阴险多变和对各方势力的骑墙态度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和不满,故而决定剥夺其原有的封赠,改谥号为“缪”,以此昭示对其品行的否定。
综上所述,封德彝一生纵横捭阖于隋唐之际的政治舞台,虽智识超群,且对唐朝早期统一和稳定有所贡献,但其反复无常、首鼠两端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权力游戏中丧失原则的行为,使其成为了历史上颇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其一生的功过,至今仍留给后世深深的思考与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