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日月燃明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一十二章 美味 2 金薯丰收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鲁南、苏北尤其会如此。

鲁南苏北,在此时都是严重的黄泛区,全都是沙土地,除了滩涂上生长的红草,种其他的东西基本都不得活,没什么收成。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当地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以坑蒙拐骗、打家劫舍卫生,许多家甚至是代代相传,骗的世代骗、拐的世代拐、劫的世代劫,世代为恶。现在知道了红薯如此好活、如此收成,在沙土地上都能收几百上千斤,必定是偷也要偷回去几个做种子,不可能不种,毕竟谁也不嫌家里的口粮多。

“陈经纶,你父子二人活民无数,这金薯推广开来,从此大曌再无挨饿之人。朕封你为农部郎中,诸位爱卿,你们回头商议一下,看陈爱卿的父亲追封什么才好。”既已有了收获作为实打实的功绩,王战当然不会忘了陈氏父子,当即封赏。

“圣上,若无圣上之英明,便无今日之事。此事之功,九成在圣上,微臣愧不敢当。”陈经纶连忙谦逊辞让。

“诶......凡事都要讲道理。若无令尊带回金薯,朕再是英明也不能凭空变出来,这功劳就是你们父子的,朕不能抢。再说这官也不是白让你当的,今后三五年之内,大曌各地,尤其是最贫瘠的地方,有的你操劳了。”王战挥挥手,将右手中最后一块金薯送入口中。

“理当如此,如此耐旱耐瘠,产量又如此之高,这金薯之功首推陈氏父子。圣上亦有识人之功,不过圣上之功却无人能赏了,呵呵呵呵......”刘宗周罕见地开了个玩笑,说话间又拿起了一个小个头的烤金薯,他比较喜欢这个口味。

“哈哈哈哈......”周围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微臣定当尽心竭力,让这金薯种遍大曌的沙土瘠地,让圣上子民再无挨饿之虞。”陈经纶激动地磕头谢恩。

皇帝分毫不占,将这功劳都推许给他们父子,从此青史留下活民无数的名声,怎能不激动?相比之下,眼前的官位都不算什么了。

“刘若愚,你与陈爱卿一起去,将朕当初许下的封赏都发下去,各省来收地农夫的银子也都一并发了。陈爱卿,这些各地的农夫还要你费些心思。”

“微臣明白,微臣这就去。”

陈经纶已经与皇帝交流过了,明白皇帝的意思,对于皇帝所说百姓“上赶着不是买卖”的心理也是大为赞同,此番便是要等着这些农夫出言恳求,才将薯种与方法一起传播出去。

刘若愚应了一声,与陈经纶一同而去。

王战绕着红薯堆转了一圈又一圈——他对于产量实在是太满意了:

万历年间官员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径寸围”,大旱之年,贫瘠沙土地,不施粪肥也能长到一寸粗,实在是道出了耐旱易活的作物特性。

《群芳谱》记载,“一茎蔓延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闽广人以当米谷......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种。”

在亲自视察试种的产量后,大力推广红薯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则记载“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徐光启也曾说红薯二月到九月皆可种,收获颇多,“一亩收数十石......可当米谷,凶年不能灾......虫蝗无所奈何。”

以用语习惯来说,至少三十石才会被这些大臣称之为数十石,而三十石就是五千六百四十曌斤,约合后世六千七百六十八斤。

在后世,红薯亩产则在五千至九千斤不等。对照徐光启的记述,这个时代的红薯产量在红薯种植史上还属于中下等。

综合以上种种差异比较大的收获数量记载,王战不求徐光启的“一亩收数十石”,亦不求金学曾的“每亩可得数千斤”,只求一亩十石、此时大曌的一千五百五十斤、彼世的一千八百八十斤,能达到金学曾所记载的“胜种五谷几倍”即可,目前看来,完全可以实现,尤其是山坡地收获四石三斗、不浇水的沙土地收获六石,顶南方普通中等水田一年的收成,哪怕是天再旱一些、收成再少一半,也完全饿不死人了。

满意之事还不只是金薯丰收,王战刚刚才知道,皇庄也在种植土豆,只是这土豆作为稀罕物并没有散布到民间,而是皇家特供。当然,从此之后就不是了。

而依厂卫报上来的消息,在皇帝“天启”之后的巨大变化的压力之下,在徐光启在陕西所行的示范下,京畿、北直隶、山西的官员对于疏浚水渠、挖掘水井、修建水窖的积极性明显上升了许多,导致这一带收成普遍比去年好。

徐光启从陕西发来的奏疏也表明,陕西今冬和明春已经有了足够保命的口粮,当地已经将冬小麦和金薯种下,陕西当地的事务正在逐步移交给他保举的孙传庭。

“圣上,有此耐旱耐瘠的金薯,大曌永远不惧天灾了。”

“是呀,是呀。”

随着皇帝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着眼前小山一样的金薯,群臣纷纷发出赞叹。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咀嚼历史味道 大唐小说家 乱世长歌 快穿之惩治恋爱脑 大唐:天道太子李承乾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你的寿命余额不足 逍遥王盛世大唐我说了算 荒野直播:环球冒险从群演开始 大汉天子,我能开启群臣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