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之上,听着皇帝的问题,群臣非止惊惧,更是人人嘴里发苦,面上尴尬。
残存的心向东林之人尤其尴尬:与穷老百姓共同承担国用,不好吗?穷老百姓不是民吗?东林君子可是历来为了天下百姓鼓与呼啊!
王战却不管他们是否尴尬,继续出击。
“叶向高家的豆区园修造费用不菲吧?李三才在张家湾的大宅诸位谁去过?比朕的皇宫如何?他的后花园,幽深广大、神奇瑰丽更胜叶向高豆区园百倍不止吧?”王战眼神玩味的看向下方,“藏富于民?叶向高倒是富得可以,李三才更是巨富。朕听说,江浙其他的那些园子也都足够清雅瑰丽,更有胜于李三才者,也不知是真是假?”
“朕......真想去看看呐。”
看着皇帝脸上的笑容,听着皇帝的“称赞”,尤其是对李三才张家湾大宅和江浙园林的“称赞”,感受着皇帝语气中的“艳羡”,心向东林之人愈发尴尬。
魏忠贤、崔呈秀等人虽是大感痛快解恨,当中却不免夹杂着惊惧,快乐并痛着。
叶向高归乡之后,在老家建造了豆区园。园子不过是三四丈宽、七八丈长的一介精巧南园,相当于后世约二百多平米,虽造价也不菲,却也还可因其小巧而遮掩一番。可李三才的后花园长度就有半里,占地面积更是豆区园的百倍以上,富丽神奇远远过之,怎么辩解?当一千年尚书,俸禄也不够修这样一座园子。
江浙那些园子同样如此,哪个也不比李三才的园子便宜。钱哪来的?说是各家经商赚的?看皇帝现在的样子,那不是自投罗网?
“王绍徽也说过‘财之所生,成于人力,秋毫之入,皆民膏血’,好啊,此话说的甚好,甚合朕之心意。只是朕就是想要弄明白,李三才、叶向高所说的‘人’、‘百姓’、与民争利的‘民’,究竟是谁?与王绍徽所说皆民膏血的‘民’是不是一拨人?”看着尴尬的臣子们,王战依旧不疾不徐地推进着。
“那些家无余粮、葛衣短衫的农夫、纺织娘、矿工铁匠以膏血缴纳赋税、支撑国用之时,李三才、叶向高不说与民争利,诸公也不说与民争利,怎么朕刚一探讨国用赋税的真正来源,诸公就说与民争利?朕刚才可还没说要让锦衣玉食、家资巨万的有钱人缴纳田赋。”
“朕就不明白了,他李三才宅子外面的老百姓破衣烂衫,张家湾码头上的力夫每天疲累欲死也不过勉强糊口,他桌上推杯换盏的矿主富商穿着绫罗绸缎、吃着百味珍馐,银钱花用无尽,怎么就没有余力做善事了?李三才和他的矿主富商朋友,那可真是摆不完的阔气、弄不完的权,吃不完的珍馐、花不完的钱。”
王战有条不紊的把一颗颗炸雷扔出来,连续的轰鸣。到最后,语气越发的羡慕。
大多数人对于皇帝讥嘲李三才、叶向高深感痛快。尤其是李三才,当年对付起非东林之人可是不择手段、强硬至极,包括对付他自己的座师、对付皇帝派出的税监,各种无耻手段简直让阉党都为之侧目。可是无论多痛快、多解恨,他们也不能赞同猜测中几乎确定的皇帝所为,尤其是刚才皇帝已经说了“与穷老百姓共同承担国用”----那不仅是对东林的伤害,那是对大曌所有读书人、所有官吏士绅的伤害。
满朝大臣们心思电转,却实在不知该如何作答。
面对满殿的阉党,残存的东林更是满面彤红。
皇帝丝毫不讲什么义利之辩、丝毫不讲什么微言大义,只是把一件件破烂烂、血淋淋的事实扔出来,老百姓的破衣烂衫和士绅商贾的绫罗绸缎就那么出现在眼前,对比鲜明,多高妙的言辞也无法将之掩盖,这怎么回答?
谁是民?谁敢说穷老百姓不是民?
殿上气氛就在这些无解的念头中越发沉闷,众人垂首低眉,眼角余光不停地斜觑;两腮肉动,形容尴尬却难掩心中对皇帝的愤怒。
没错,就是愤怒。
“启奏圣上,士绅皆是读书人。太祖高皇帝重视读书人,优待读书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此国朝才定下读书人免徭役赋税的规矩。如今圣上欲将读书明理的士子乡绅与不读书、不明理的草民同等视之,改变高皇帝优待读书人的祖制,令读书之士绅与草民一体纳粮,此等行为将太祖高皇帝置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