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则是历史有名的清官,亦是一员干才,在他的支持与协调之下,东江镇毛文龙才有了一些像样的举动,所以也是王战预定的参谋或都察院人选。
刨除时代对人造成的局限性,客观地说,这些人确实都是一时之选,有才学、有人品、有名望、有很强的学习理解力,若是能争取过来,统一思想,将会是有力的臂助。
王战从不指望有什么人一言安天下。
在此时的交通、通信条件下,再好的策略,贯彻、执行、都察、反馈都是知易行难,一言安一县还差不多,最多安一府,远了必然走样变形。但是有了这些人才臂助,自己在革故鼎新之时就可以少一些暴力,多一些顺畅,朝廷的中枢神经与肢体也能伸得更远一些。
毕竟自己是皇帝,是自上而下的最大力量,拥有团结最大多数力量的位置和能力。能够顺畅的改良,少杀一些人,还是比较好的。而且不管怎么说,治理如此之大的国家,终归是需要人才的,只嫌少,不嫌多。自己可以培养,现成的也不能放弃。
所以王战也没有与孙承宗这位老师特殊沟通什么,在其他那些人回朝之前,孙承宗在目前的朝堂上还不具有引领性的作用,而自己要引导改变的也不是某一个大臣,而是整个整个朝廷、整个国家,这一切的根本底气,只能来自于手掌强军。
能想得起来的人选,王战最可惜的是赵士祯。
这位《神器谱》的作者,万历三十九年已经故去。鲁密铳且不论,其生前发明的掣电铳、迅雷铳、火箭溜皆可称为开时代先河之作,可以说是方向性的引领,若是照他这个方向完善下去,很可能诞生一只超越时代的先进热兵器军队。
可惜赵士祯生不逢时。
皇朝的腐朽、特权阶层的固化已经使这个国家难以做出什么改变:对于所有的士、绅、官、商来说,整个国家的好处都已经落入自己的口袋,保持下去就好,安于现状才是最好的好日子,任何改变、任何进步都是风险,都可能让阶层以外的人冒出头来。
尤其是在文贵武贱的观念之下,更不能让武人冒头,所以他们一不能凭自身所学领会新发明的意义,二又有无视甚至抹杀新发明的意义的天然本能,当然也就不会用朝廷的力量积极推动技术的进步。
当王战收到袁崇焕的捷报,决定请回这些人的时候,魏忠贤一党大惊失色,历数这些“奸臣”的种种“劣迹”,极力想要打消皇帝的念头。
魏忠贤更是拿出绕床痛哭的绝技,一再的哭诉孙承宗和李邦华等人是如何的敌视自己,若是这些人回来,恐怕自己就不能常伴皇上了。还是王战一再安抚,表明要把这些人用于铳炮制造、农田水利等技术方向,才算勉强打消了魏忠贤的恐惧。
王战的安抚已经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为了让这些阉党继续发挥余热——哪怕是一坨大粪,王战也要得到它作为肥料的效果。
手中有了五千门生,皇帝的大义名分在身,加上马上就要进行的其他安排,王战依然会小心,但也已经无所畏惧。
“臣附议。若不修大小凌河,则锦州为孤城,自身难存,亦难以卫护屯垦的百姓。”李国普听了孙承宗的意见,出班赞成继续筑城,并未因孙承宗并非自己一党而有所反对。
“臣附议。”黄立极虽是魏忠贤一系的大佬,在此问题上也还是表示了赞同,附议孙承宗。
“臣附议。”崔呈秀也表示赞同。只不过,崔呈秀想到的是修建之功,是修建之中的截留飘没、中饱私囊。
崔呈秀很自信,凭自己在九千岁面前的地位,虽然薛凤祥也是工部尚书,可是飘没的大头必然落在自己的囊中。
“臣附议。”眼见黄立极、李国普和九千岁的红人崔呈秀表明了赞同孙承宗的意见,施凤来、张瑞图也纷纷表态。
大部分臣子出于基本的常识观念也是纷纷表示赞同孙承宗:之前虽有高第放弃关外,可终究,废城弃土是绝大部分官员难以认同的。
“嗯......”御座之上,王战稳稳地吐出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