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赣勇占据九江,截断楚闯与长江下游苏常湖松四府贸易的时间里,以耿应衢为首的一群楚地士绅,就加紧了他们棉布“本地化”的经营。
在很短的时间内,耿应衢等绅商就利用闯军原本配制扬武蓝而开辟的工坊用地,于附近营建棉布工坊。
数月之间,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从襄阳上游汹涌而下的汉水,流入长江以后,水流遂稍稍缓和,至武昌处,水网河道大为交错。楚地到处可用水力,可惜现在李来亨不在武昌,否则即便没有李来亨提点,仅仅是方以仁、方以智等一些通晓西学的经世之士,便可以帮助楚闯在武昌大造水力工坊。
话虽如此,本地缙绅亦非愚人。何况武昌府一带本来就有西洋耶稣会传教士活动,甚至楚闯中在军器监督造红夷大炮的张光,本来就是受耶稣会影响的天主教徒,颇晓得经世西学。
过去白鸠鹤已经在随州督造过了用于制造兵器甲仗的水车,现在耿应衢也仿照此类设施,移植于武昌,利用长江水网纵横的水力力量,更可以加快棉布工坊的生产速度。
深蓝色的染料和轻灵的棉布,都在纺织机和浆染工坊的工作声中,顺着长江的江水倾泻而出。闯军的军队,已经是一个极大的市场,耿应衢生产出来的棉布,立即就可以加工制作成棉衣、棉鞋,马上随军运到北方。
本来湖广和河南两省的闯军,就正在源源不断北上。他们北上过程同样要运送数量庞大的军资辎重,现在又顺带带上了许多来自武昌的棉布棉衣棉鞋,省却了耿应衢的运输之难。
到华北以后,这些冬衣立即就能产生巨大作用,为将士御寒,彰显闯军治理地方的成功和收获。
对闯军的士兵来说,冬衣可以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御寒效果。而对于另外一些在闯军北伐过程中,刚刚投奔闯军不久的前明文武官吏来说,随军运到的大量棉衣棉布,也使得他们愈发相信道路传闻的一些流言。
近来早有传说李公子领仁义之兵,经略三楚,蔚然可观。一些说书艺人到处传扬楚地经略的成功,坊间处处有“三楚为一世外饶乐地”“楚地祥和安定,城中旺盛远过太平时节”的传闻。
这些消息当然是以柳敬亭为首的红队系统,有意识进行的舆论宣导工作。可是其中也不乏有确实成分存在,毕竟自从李来亨彻底消灭和降服左良玉集团以后,湖北一带,已经享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与安定。
闯军用营田、民兵、司法推官等新体制治理三楚,随营学堂、乡官学堂也都在加速培养着可堪一用的基层乡官官吏。
楚闯的乡政,当然有可为一大观的地方。
除了这些乡官以外,谢明弦负责的节府试,也选拔了数量不少的一批落魄士人。这些人除了一部分被顾君恩吸纳入参军司,随军北上,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博野守城战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留在了湖北,同陈可新学习政务。
此时陈可新已经完全接过了过去由白旺担任的都营田使工作,营庄制改革正在更为广阔的范围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楚闯除了需要自己培养出来的、成熟可靠的基层乡官以外,也需要相当数量的中层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