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张天勤会进入系统练习室内,开启二分之一的时间流速,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这让他感觉像是拥有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外的额外三小时。
张天勤在系统练习室内的学习效率极高,他仿佛能够触摸到时间的纹理,将每一分钟都转化为知识的积累。他知道,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深入理解临床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对于科研工作同样重要。因此,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等临床医学课程。
很多人会对《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产生误解,不知道二者的区别。实际上,《神经病学》研究的是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的疾病。
《精神病学》则关注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主要涉及情感、认知、行为等精神活动的失调。
在系统练习室内,张天勤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首先选择了《神经病学》作为学习的重点,因为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真阅读了关于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以及各类疾病的病理机制的教材,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点和自己的思考。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除了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也非常重要。”张天勤一边学习,一边自言自语,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神经病学》的过程中,张天勤不仅仅满足于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相结合。他思考着,如何将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技术应用到肿瘤学研究中,是否能够通过监测神经系统的变化来预测肿瘤的侵袭性。
“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预测肿瘤的转移,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张天勤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个大胆的设想,并开始规划相关的实验。
在学习《精神病学》时,张天勤特别关注了精神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他意识到,精神疾病的发生与神经递质的失衡密切相关,而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可能为治疗精神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他又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肿瘤治疗中,比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从而对抗肿瘤。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后续需要设计一系列实验来严谨的求证。”张天勤自言自语道,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他又在笔记本上将这个假设记录下。
张天勤的笔记本,封面已经略显磨损,但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思考和灵感。这个本子,见证了他从一个医学科研小白到成为科研领域佼佼者的蜕变。每当他遇到科研难题或需要新思路时,他总会翻开这个本子,寻找那些曾经的思考和灵感。
“天勤,你的这个笔记本简直是我们的宝藏!”赵春明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感慨地说,“这里面的每一个想法,都可能成为我们研究的新方向。”
张天勤微笑着回应:“这是我的灵感记录本,每回进行思维发散,想到新的点子的时候,我都会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张天勤的带头作用下,团队成员们也开始记录自己的科研灵感和日常观察。他们知道,科研工作需要积累,而记录就是最好的积累方式。他们将这个传统称为“灵感笔记本”,并将其作为团队文化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笔记本都成了他们日后个人科研生涯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