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给众人出了一个大难题。世子作为琉球王国的合法继承人,其地位和身份都是有明确记载和传承的。
在清朝的官方记录中,对于世子的存在也是有着清晰的记载。而现在,大汉继承了清朝的权力,也就意味着必须要承认这些历史事实。
然而,令人困扰的是,如今的琉球已经拥立了新的国王,这简直就是一场荒唐可笑的大乌龙事件!
面对这样复杂棘手的局面,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困惑之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方面,世子的合法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新国王的即位也已成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决策都需要权衡各方利益,考虑到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个难题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和决断力,也让整个局势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内阁首辅薛福成召集内阁和礼部官员经过数日激烈地商讨,最终决定以史为鉴。他们深知大汉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不容置疑。
既然已经有了明确的旨意,那么琉球国王就应该是尚顺无疑。于是,朝廷应当立即补发印玺,并向各国宣告这一消息。
这里所说的“以史为鉴”,实际上是以明朝时期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的事迹作为参考标准。
当年,朱祁镇不幸被瓦剌所俘,而朱祁钰则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担负起监国重任。
后来,他成功击退瓦剌,立下赫赫战功,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太后也欣然应允,最终得以继承皇位。
而后,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归来,但大局已定,皇位自然无法更改。
起初,朱祁镇本人也对这一安排表示认可,毕竟自己曾遭受被俘之辱,实在难以启齿与弟弟争夺皇位。
礼部官员们一致认为,大汉皇帝既然早已表明态度,当时内阁也并未提出异议。那么,琉球国王尚顺便成为上天注定的人选。
倘若连皇帝的旨意都无人遵从,今后还有谁会相信呢?这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李鸿章从现实情况出发,沉凝片刻后说道:“从道义上来讲,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就像那艘木头做的船一样,已经无法再改变了。
但是,世子尚典从小就接受了正规的国王接班人培训,他手下的世子党更是汇聚了许多精英之士。像林世功这样的老臣们大多数也都支持尚典。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引发动乱的根源啊!如果朝廷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那么将来琉球发生内乱,肯定会牵连到我们大汉王朝。”
李鸿章深知琉球对于大汉王朝的重要性,如果琉球陷入混乱,不仅会影响到大汉王朝的稳定,还可能给周边国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阎敬铭反驳道:“李大人,你这是以未来之事定现在之罪。你怎么就确定这琉球世子一定会造反?
正如你所说,他既然按接班人培养,自然是饱读诗书,国家有难,定然是以辅佐国王为要务。难道我大汉就因为小小的琉球将来可能会内乱,就否定我大汉皇帝旨意,推翻朝廷决策?”
荣禄插进来,道:“我大汉兵威正盛,就算琉球有乱,弹指可定矣,诸位大人在军事上不必过于担忧。”
薛福成综合各方建议,通报至韩林。韩林看后,下令,朝廷派出护卫,护送尚典回国。封其为顺义王,辅佐琉球朝政。
事已至此,更改已无可能。尚典的朝政资源也不能浪费,最好的局面就是兄弟两人努力把琉球建设好。最差韩林也只容忍尚典把尚顺架空这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