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出宫,来到军机处。韩林建议立刻向全国各地发出通告,将免去奕匡军机大臣的旨意尽快发出。同时将韩林封王的几个条件一起向全国公布。
为转移矛盾,韩林提议将科举制一分为二,倡导新学,今年开始补录新学进士,以五年为期限,逐步废除八股取士。
世铎道:“此举不妥吧?科举取士都一千多年了,贸然废除全国的学子们恐怕都会起来反抗。”
韩林道:“无妨,只有这样方能尽快让学生们没有精力去闹腾,都会赶紧去学习去考试。况且全国已有八九个省份都建立了新学堂,他们学成若无用武之地,也是会闹起来,不如趁此良机颁布实施。”
世铎道:“有些道理,不知诸位意下如何?”世铎本以为李鸿章之人受到科举的好处,自然会为科举说好话,如果他们不同意,自己也好不得罪韩林。
翁同龢、李鸿章均表示没有意见。任何事务都要为现实服务,这些大臣中的顶尖人物向来不是顽固之人。
意见奏请太后批准,慈禧想看看民间反应,就让军机处找些报纸颁布出去,征求下民意。世铎领命,全国的报社立刻开始铺天盖地地宣传,力度越大,慈禧就越难不实行。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这些省份积极拥护废除科举政策。广东、安徽、江西三地早就开始兴办新式学堂,许多达官贵人早就让子弟新旧双学,几乎没有太大的反对声音。
山西、广西、云南、广州、四川、陕西六省反对声音巨大,举子们甚至联合起来进京请愿。朝廷哪里敢得罪有韩林背景的十个省份。看着举子们在宫门外跪着绝食抗议,也不为所动。
任何改革,触碰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没有流血、死人那就注定不是彻底得改革。
民间舆论开始双向对立,守旧派与维新派互相舆论战,韩林趁机调来康有为,为他出钱造势,变法以自强。北京、湖南、湖北等地组建强学会,培养维新人才。
当维新运动如火如荼之时,苏禄国王的特使抵京,按朝廷规矩,总理衙门办事人将使臣安置在国宾馆,等待皇帝召见。不曾想苏禄国第一个要见得就是多罗林郡王。搞得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奕?很是尴尬,以朝中大臣并无外交权为由,拒绝特使。
特使便以私人身份求见韩林,总理衙门便搁置不理。一个边陲小国,竟然不是请求归附,却要见一个王爷,传出去朝廷的脸往哪儿搁。
张清的谍报人员早就将此事报告韩林,韩林便让人请过来韩府。按理说大臣未得上命无权会见外国使臣,即使私人会面也应向朝廷报备,可都这个时候了,韩林已经成了朝廷的二把手,有时候连慈禧都不放在眼里,哪里还会在乎这些规矩。
苏禄国王特使向韩林进献一些珠宝特产,请求郡王殿下将驻军调回,苏禄国王愿意向台湾称臣,每年上供。
韩林表示台湾任何时候都不会是一个国家。效忠台湾还不如效忠我呢,不过也没有一个国家效忠一个王爷的先例,不如就先依附与大清吧。
韩林盘算着,将来继承大清的一切政治遗产的时候,名正言顺地归附我汉族政权。
至于驻军问题,原则上同意将驻军调回,可一旦列强来袭,苏禄国没有大军护佑能否抵挡?到时再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北京再出兵援助,你们国王的尸体恐怕都凉了几个月了!
特使表示,苏禄国王愿意划出专门的军营港口供驻军休整,只是希望驻军人数军舰数量能控制在小规模,其他港口、矿山的权力还是希望控制在苏禄国自己手中。
韩林明白了,又是一个贪得无厌,不愿出钱的吝啬鬼。韩林道:“此事你们苏禄国可以与当地将领洽谈,至于驻军费、保护费什么的你们自己决定好了。本王事务繁忙,特使还请早日回去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