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明笑了笑。
“要么怎么说匡衡运气好呢?入朝为官,运气使然,能做高官,也是他的运气使然。”陆德明解释说道:“一旦进入了朝廷,做了官员,遇到什么样的君主,有什么样的运气,那都是说不准的。
如同我所说的那般,比匡衡有学问的人,了大有人在,但是便只有他,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从寒士成了宰相。”
“当时正是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匡衡的谏言,与朝廷的需求是切合的,皇帝需要他这样一个人,他的见解和言论,十分符合那时候的朝廷氛围和环境,因此,得以平步青云。”
李复认真点头。
这下理解了,汉元帝瞌睡了,匡衡递枕头。
可不看好他吗?
“若是那匡衡,不忘读书人的初心,也必将是大汉之福,他的人生,他这般经历,也足够让他更加的耀眼,能激励更多的人,让人们更深刻的记住他。”
“只可惜,平步青云之后的匡衡,逐渐的开始迎合上意,最终沦为一代弄臣和巨贪,可悲可叹。”
“人啊,手里一旦有了权利,不加以控制规范自己的心和行为,就要出大事。”
“自古成大事者,心性必非寻常人可比拟。”
陆德明缓缓的跟孩子们讲述着。
“那匡衡代行丞相之职之后,便与中书令宦官石显勾结在一起,党同伐异,看朝中谁不顺眼,就联起手来,整治谁。”
“有句话,你们应当听过的,那时候汉朝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说出这句话的功臣陈汤,在打败了匈奴,得胜归朝的时候,匡衡与石显两人担心陈汤得到丰厚的赏赐,超过他们,于是两人便联名上奏,弹劾陈汤,父丧不归,打了胜仗之后,目中无人,假传圣旨,贪功冒进,击杀郅支单于是假,等等不忠不孝不义等。”
“结果战功赫赫的陈汤,就在这样一道杀人不见血的奏疏之中,失去隆恩,只是幸运的是朝中还有正直之臣,力挺陈汤功勋卓着,若不奖赏,会寒天下人心,于是,汉元帝在偏信匡衡和石显的情况下,只是象征性的给了陈汤奖赏,封关内候,食邑不过只有三百户。”
“匡衡和石显在听说陈汤的食邑只有三百户之后,这才善罢甘休。”
“再后来,匡衡连与自己同党的石显都不放过,为了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权势,他开始上书弹劾石显。”
“起因是什么呢?身为中书令的石显,仪仗汉元帝对他的宠幸,肆意增加赋税,盘剥百姓,鱼肉乡里,此前匡衡需要与石显结盟的时候,即便是代行宰相之职,也是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汉元帝面前称赞石显,说他是当朝第一能臣。”
“宦官!奸臣!都该死!”李承乾愤愤的说道。
这匡衡,早年间还是个上进励志的读书人,怎么一旦掌权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贪污,打压能臣,结党营私,污蔑忠良。
这桩桩件件,都足够他死好几次了。
汉元帝也是昏庸。
李承乾气愤的想着。
身边的宦官和丞相,狼狈为奸,是一丘之貉,他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还偏听偏信。
“老师,那汉元帝后来知道他们是这样的人吗?处死了此二人吗?”李承乾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