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通史演义

关灯
护眼
第175章 秦孝公与卫鞅的相遇,改变历史的契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话说卫国人公孙鞅,原本是卫侯的远亲,他一直喜欢研究刑法和名分等学问。因为看到卫国国势微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前往魏国,想寻求在相国田文的门下做事。但田文已经去世了,公叔痤接替他成为相国,鞅于是投奔到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知道鞅的贤能,便推荐他担任中庶子,每次遇到大事,都会和他商量。鞅的计谋都很成功,公叔痤非常欣赏他,想提拔他到重要职位,但还没来得及,公叔痤就生病了。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看到公叔痤的病已经很重,奄奄一息,于是流着泪问道:“公叔痤,万一您不行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中庶子卫鞅,虽然年轻,但他确实是当世罕见的奇才。大王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他的能力会远胜于我十倍。”惠王听后默然无语。公叔痤又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卫鞅,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离开魏国。我担心他被其他国家所用,必定会危害到魏国。”惠王答应说:“好的。”上了车后,惠王叹息道:“公叔痤的病实在太严重了,竟然让我把国家托付给卫鞅,还说‘不用就杀掉他’。卫鞅能做什么呢?这难道不是胡言乱语吗?”惠王离开后,公叔痤召来卫鞅到床前,对他说:“我刚才对大王的话你也听到了。我让他任用你,他不答应,我又说如果不用就杀掉你,他也答应了。我先前的话是先对大王说,然后再对你说。你必须赶快离开,别等到灾祸临头!”卫鞅说:“既然大王不能采纳相国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么会采纳相国的建议杀我呢?”于是他没有离开。大夫公子卬与卫鞅关系很好,卬又向惠王推荐卫鞅,但惠王最后还是没有任用他。

到这个时候,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纳贤才,于是离开魏国,前往秦国,寻求拜见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与他谈论国家大事,了解他的才能,于是向孝公推荐了他。孝公召见卫鞅,询问他关于治国的方法。卫鞅列举了伏羲、神农、尧帝、舜帝的事迹作为回答,但还没说完,孝公就已经睡着了。第二天,景监进宫拜见孝公,孝公责备他说:“你的那个客人,不过是个狂妄之徒!他的话空泛无用,你为什么要推荐他?”景监退朝后,对卫鞅说:“我向君主推荐你,是希望得到他的欢心,让你地位尊贵。谁知你竟然用这些空泛无用的话,让他听得无聊。”卫鞅说:“我是希望君主走帝道,但他没有理解。请让我再见他一面,再跟他详细说说。”景监说:“君主现在心情不好,除非五天后,否则无法再说。”五天后,景监再次对孝公说:“我的那个客人,还有话没说完,他自告奋勇要求再见一面,希望君主能同意。”孝公于是再次召见卫鞅,卫鞅详细讲述了夏禹划分土地确定赋税以及商汤、周武王顺应天意、适应人民需求的事。孝公说:“客人的确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但你说的那些都是古代的事,现在的情况不同,所以还不适合采用。”于是让卫鞅离开了。景监在门外等候,看见卫鞅从公宫出来,上前询问说:“今天的谈话怎么样?”卫鞅说:“我向君主讲述的是王道,但还是没能符合他的心意。”景监生气地说:“君主得到贤士就任用,就像猎人捕鸟一样,早晚希望能有所收获。怎么可能放弃眼前的效果,而去追求遥远的帝王之道呢?先生还是算了吧!”卫鞅说:“我刚才没有明白君主的意思,担心他的志向太高,而我的建议太低,所以先试探一下。现在明白了。如果让我再次见到君主,我不担心不能说服他。”景监说:“先生已经两次向君主进言,但两次都让君主不高兴,我还敢再多次冒犯君主,让您再次尝试吗?”第二天,景监上朝向孝公谢罪,不敢再提卫鞅的事。景监回到住处后,卫鞅问他:“你是否为我向君主再次进言了吗?”景监回答:“没有。”卫鞅说:“遗憾啊!君主只是口头上求贤,却不能真正任用人才,我得离开了。”景监问:“先生要去哪里?”卫鞅说:“六国的君主纷争不已,难道就没有比秦君更渴望贤才的君主吗?即使不然,难道就没有比我更能曲意逢迎、推荐贤才的人吗?我要去寻找他们。”景监说:“先生请稍等,再等五天,我会再次向君主进言的。”

过了五天,景监来侍奉孝公,孝公正在喝酒,突然看到飞鸿鸟从面前飞过,于是停下酒杯叹息。景监上前问道:“您看着飞鸿鸟叹息,这是为什么呢?”孝公回答说:“以前齐桓公曾说:‘有了仲父,就像飞鸿鸟有了羽翼。’我已经下令寻求贤能之士几个月了,但没有一个特别出色的人才来。就像鸿雁,只有冲天的志向,却没有羽翼的资本,因此而叹息。”景监回答说:“我的客人卫鞅,自称拥有使国家成为帝、王、伯三种类型的方法。之前他讲述了关于帝和王的方法,您认为太过于遥远难以实行,现在他还有伯术想要献给您,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听他把话说完。”孝公听到“伯术”这两个字,正合他的心意,于是命令景监立刻去召卫鞅。卫鞅进来后,孝公问他:“听说您有伯道,为什么不早点教我呢?”卫鞅回答说:“我并不是不想说,而是伯道与帝王之道不同。帝王之道是顺应民意,而伯道则是逆着民意。”孝公听后大怒,按住剑柄变色地说:“伯道的特点,怎么会一定要逆着民意呢!”卫鞅回答说:“琴瑟如果音调不和谐,就必须调整弦子并重新张紧。治理国家如果不进行调整,就无法实现安定。普通百姓习惯于眼前的安逸,却忽视了长远的利益,他们可以共享成功的快乐,却难以接受初始阶段的考虑。就像仲父在齐国的时候,他负责国内政治,同时掌管军事,他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五个乡,让四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彻底改变了齐国的旧制。这难道是普通百姓乐于接受的吗?但等到国家内部政治稳定,外部敌人臣服,君主享有声誉,百姓也得到实际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认识到仲父是天下的英才。”秦孝公说:“您真有仲父的才能,我就敢把国家交给你去处理。不过,现在还不知道您的法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卫鞅回答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使自己富强起来,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用兵打仗;如果用兵打仗而没有实力作后盾,那么就不能摧毁敌人的进攻。想要使国家富强起来,没有比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更好的办法了;想要使军队强大起来,没有比奖赏人民更妙的策略了。只要给人民重赏,他们就会知道应该干什么;只要告诉他们干不好的后果,他们就会知道他们最怕什么。如果赏罚分明,政令必能得到贯彻执行,国家就富强起来了。”孝公说:“好啊!这个方法我能实行。”卫鞅回答说:“富强的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是无法实现的;有了合适的人但不专心执行,也无法实现;专心执行但受到别人的干扰,犹豫不决,也无法实现。”孝公又说:“说得好。”卫鞅请求退下,孝公说:“我正想听你详细说说这个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快就走呢?”卫鞅回答说:“希望您能深思熟虑三天,决定好了,然后我才敢把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卫鞅离开朝廷后,景监责备他说:“幸亏你一再得到君主的称赞,为什么不趁机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还要让君主再考虑三天,这不是故意拖延时间吗?”卫鞅回答说:“君主的决心还没有完全坚定,我不这样做恐怕他会中途变卦。”到了第二天,孝公派人来召卫鞅,卫鞅推辞说:“我和君主说过了,除非三天后,否则不敢再见。”景监又劝他别推辞,卫鞅回答说:“我刚刚和君主约定,如果马上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得他的信任呢?”景监于是服气了。到了第三天,孝公派人用车来迎接卫鞅。卫鞅再次进宫拜见,孝公赐他坐下,向他请教,态度非常诚恳。卫鞅于是详细阐述了秦国政治应当进行的改革。两人互相问答,连续三天三夜,孝公都没有丝毫疲倦的神色。最后,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第一区的封地,黄金五百镒。然后命令群臣:“从今以后,国家的政事,全部听从左庶长的安排。如果有违抗的,就和违抗我的旨意一样!”群臣们都敬畏地接受了命令。卫鞅于是制定了变法的法令,将条款呈给孝公讨论,讨论完毕。但还没来得及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不能立即执行。于是在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派官吏守护,并下令说:“有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赏赐十金。”来看热闹的百姓很多,大家都感到疑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有人敢去搬。卫鞅说:“百姓不肯搬木头,难道是奖金太少吗?”于是他改变命令,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众人更加疑惑。有一个人独自出来说:“秦国的法令向来没有重赏,现在突然有这样的命令,一定有原因。即使得不到五十金,难道不会有一点薄赏吗?”于是他扛起木头,走到北门把它放下。百姓都跟着去看热闹。官吏跑来告诉卫鞅,卫鞅把那个人叫来,称赞他说:“你是个好百姓,能听从我的命令!”接着给了他五十金,说:“我终究不会对你们失信。”市场上的人们互相传说,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一出必定执行,都事先告诫自己。第二天,新法令颁布,市场上的人们聚集观看,无不惊讶。这是周显王十年的事。新的法令上写道:“一、定都:秦国的土地最为富饶,没有比咸阳更好的地方了。咸阳被山脉环绕,有河流穿过,金城千里。现在决定迁都到咸阳,永久地确立王业。二、建立县制:全国境内的村庄和城镇,全部合并为县。每个县设立一名县令和一名县丞,负责执行新法;如果不履行职责,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三、开垦荒地:凡是城郊的荒地,以及不是车马必经之路和田间小道的地方,都要求附近的居民进行开垦,变成农田。等到庄稼成熟后,按照步长计算土地面积,照常交纳租金。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如果步长超过六尺就算欺诈,土地将被没收归官府所有。四、确定赋税:所有的赋税都按照亩数来征收,不再采用井田制度中的十分之一税收。所有的田地都属于官府,百姓不能私自占用尺寸之地。五、发展农业:鼓励男子耕种,女子织布,生产粮食和布匹多的人被称为良民,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懒惰导致贫穷的人,将沦为官府的奴隶。在路上随意丢弃灰烬,将以懒惰农民论处。对于商人和手工业者,要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家庭有两个儿子的,必须让他们分家,各自出一份人头税。不分家的,全家按两份人头税来征收。六、鼓励参军:官爵的晋升以军功为依据,能斩获一个敌军首领,就奖励一级爵位。退缩一步的就地处斩。立功多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爵位,车辆和服饰可以任意华丽,不受限制。没有立功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也只能穿布衣,骑牛。皇室宗族的亲近程度也以军功的多少来决定。如果没有立下军功,将削去其家族名册,视为平民。凡是私下发生争斗的,无论对错,都一并处斩。七、禁止奸邪:五家为一保,十家相互连接,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九家都要一同揭发。如果不揭发,十家都将受到连坐处罚,被腰斩。能主动揭发奸邪行为的人,将得到与战胜敌人相同的奖励。揭发一个奸邪者,将获得一级爵位的奖励;私自藏匿罪犯的,将与罪犯受到同样的处罚。在客店住宿的人,必须出示身份证明进行核实,没有证明的不允许留宿。凡是百姓中有一人犯罪,全家都将被没收财产,成为官府的奴隶。八、严格执行法令:政策法令一旦发布,无论贵贱,都要一体遵守。如果有不遵守的,将以示众的方式进行严厉处罚。

新法令颁布后,百姓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方便,有的说不方便。公孙鞅把这些人都召集到府中,责备他们说:“你们听到新法令,只应该遵从执行。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是故意阻碍法令的执行;说方便的人,也是阿谀奉承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好公民!”于是他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下来,把他们全家都迁到边境去做戍卒。大夫甘龙和杜挚私下里议论新法令,被贬为庶人。于是人们都不敢再有异议了。公孙鞅于是大规模征用劳动力,在咸阳城中修建宫殿,选择吉日迁都。世子驷不愿意迁都,并且批评变法的不妥之处。卫鞅很生气地说:“法律不能执行,是因为上层人物违反了它。世子是君位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如果宽恕他,那就不符合法律。”于是他向孝公汇报了这件事,把罪名加在了世子的师傅身上。结果太傅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太师公孙贾被黥面。百姓们相互议论说:“世子违反命令,他的师傅们还要受到惩罚,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卫鞅知道人心已经稳定,于是选择了一个吉日迁都。雍州的大户人家迁到咸阳的有几千家。他把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开垦荒地,增加税收到一百多万。卫鞅经常亲自到渭水边视察囚犯,有一天处死了七百多人,渭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哭声响彻原野。百姓们晚上睡觉,都会在梦中惊醒。于是道路上没有人敢捡拾别人的失物,国家没有盗贼,粮仓充实,人们都勇于为国家作战,而不敢私自争斗。秦国因此变得富强,天下无敌。于是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夺取了商、於等地。在武关之外,秦国开拓了六百多里的土地。周显王派使者来封秦国为方伯,于是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当时,只有魏国在三晋中称王,有吞并韩国和赵国的野心。听说卫鞅被秦国重用,感叹道:“真后悔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啊!”当时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等人都已经去世,于是魏国出资丰厚,招揽各地的豪杰。邹城的孟轲,字子舆,是子思的高徒。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孙子。孟轲从子思那里学到了圣贤的教诲,有着拯救世界、安定民众的志向。他听说魏惠王喜欢贤士,于是从邹城来到魏国。魏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以最尊贵的礼节接待他,并向他请教治国的方法。孟轲说:“我在圣人的门下学习,只知道仁义,不知道什么有利。”魏惠王对这话感到困惑,没有采纳孟轲的建议,于是孟轲便去了齐国。潜渊有一首诗说:“仁义非同功利谋,纷争谁肯用儒流?子舆空挟图王术,历尽诸侯话不投。”

话说卫国人公孙鞅,原本是卫侯的远亲,他一直喜欢研究刑法和名分等学问。因为看到卫国国势微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前往魏国,想寻求在相国田文的门下做事。但田文已经去世了,公叔痤接替他成为相国,鞅于是投奔到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知道鞅的贤能,便推荐他担任中庶子,每次遇到大事,都会和他商量。鞅的计谋都很成功,公叔痤非常欣赏他,想提拔他到重要职位,但还没来得及,公叔痤就生病了。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看到公叔痤的病已经很重,奄奄一息,于是流着泪问道:“公叔痤,万一您不行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中庶子卫鞅,虽然年轻,但他确实是当世罕见的奇才。大王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他的能力会远胜于我十倍。”惠王听后默然无语。公叔痤又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卫鞅,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离开魏国。我担心他被其他国家所用,必定会危害到魏国。”惠王答应说:“好的。”上了车后,惠王叹息道:“公叔痤的病实在太严重了,竟然让我把国家托付给卫鞅,还说‘不用就杀掉他’。卫鞅能做什么呢?这难道不是胡言乱语吗?”惠王离开后,公叔痤召来卫鞅到床前,对他说:“我刚才对大王的话你也听到了。我让他任用你,他不答应,我又说如果不用就杀掉你,他也答应了。我先前的话是先对大王说,然后再对你说。你必须赶快离开,别等到灾祸临头!”卫鞅说:“既然大王不能采纳相国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么会采纳相国的建议杀我呢?”于是他没有离开。大夫公子卬与卫鞅关系很好,卬又向惠王推荐卫鞅,但惠王最后还是没有任用他。

到这个时候,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纳贤才,于是离开魏国,前往秦国,寻求拜见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与他谈论国家大事,了解他的才能,于是向孝公推荐了他。孝公召见卫鞅,询问他关于治国的方法。卫鞅列举了伏羲、神农、尧帝、舜帝的事迹作为回答,但还没说完,孝公就已经睡着了。第二天,景监进宫拜见孝公,孝公责备他说:“你的那个客人,不过是个狂妄之徒!他的话空泛无用,你为什么要推荐他?”景监退朝后,对卫鞅说:“我向君主推荐你,是希望得到他的欢心,让你地位尊贵。谁知你竟然用这些空泛无用的话,让他听得无聊。”卫鞅说:“我是希望君主走帝道,但他没有理解。请让我再见他一面,再跟他详细说说。”景监说:“君主现在心情不好,除非五天后,否则无法再说。”五天后,景监再次对孝公说:“我的那个客人,还有话没说完,他自告奋勇要求再见一面,希望君主能同意。”孝公于是再次召见卫鞅,卫鞅详细讲述了夏禹划分土地确定赋税以及商汤、周武王顺应天意、适应人民需求的事。孝公说:“客人的确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但你说的那些都是古代的事,现在的情况不同,所以还不适合采用。”于是让卫鞅离开了。景监在门外等候,看见卫鞅从公宫出来,上前询问说:“今天的谈话怎么样?”卫鞅说:“我向君主讲述的是王道,但还是没能符合他的心意。”景监生气地说:“君主得到贤士就任用,就像猎人捕鸟一样,早晚希望能有所收获。怎么可能放弃眼前的效果,而去追求遥远的帝王之道呢?先生还是算了吧!”卫鞅说:“我刚才没有明白君主的意思,担心他的志向太高,而我的建议太低,所以先试探一下。现在明白了。如果让我再次见到君主,我不担心不能说服他。”景监说:“先生已经两次向君主进言,但两次都让君主不高兴,我还敢再多次冒犯君主,让您再次尝试吗?”第二天,景监上朝向孝公谢罪,不敢再提卫鞅的事。景监回到住处后,卫鞅问他:“你是否为我向君主再次进言了吗?”景监回答:“没有。”卫鞅说:“遗憾啊!君主只是口头上求贤,却不能真正任用人才,我得离开了。”景监问:“先生要去哪里?”卫鞅说:“六国的君主纷争不已,难道就没有比秦君更渴望贤才的君主吗?即使不然,难道就没有比我更能曲意逢迎、推荐贤才的人吗?我要去寻找他们。”景监说:“先生请稍等,再等五天,我会再次向君主进言的。”

过了五天,景监来侍奉孝公,孝公正在喝酒,突然看到飞鸿鸟从面前飞过,于是停下酒杯叹息。景监上前问道:“您看着飞鸿鸟叹息,这是为什么呢?”孝公回答说:“以前齐桓公曾说:‘有了仲父,就像飞鸿鸟有了羽翼。’我已经下令寻求贤能之士几个月了,但没有一个特别出色的人才来。就像鸿雁,只有冲天的志向,却没有羽翼的资本,因此而叹息。”景监回答说:“我的客人卫鞅,自称拥有使国家成为帝、王、伯三种类型的方法。之前他讲述了关于帝和王的方法,您认为太过于遥远难以实行,现在他还有伯术想要献给您,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听他把话说完。”孝公听到“伯术”这两个字,正合他的心意,于是命令景监立刻去召卫鞅。卫鞅进来后,孝公问他:“听说您有伯道,为什么不早点教我呢?”卫鞅回答说:“我并不是不想说,而是伯道与帝王之道不同。帝王之道是顺应民意,而伯道则是逆着民意。”孝公听后大怒,按住剑柄变色地说:“伯道的特点,怎么会一定要逆着民意呢!”卫鞅回答说:“琴瑟如果音调不和谐,就必须调整弦子并重新张紧。治理国家如果不进行调整,就无法实现安定。普通百姓习惯于眼前的安逸,却忽视了长远的利益,他们可以共享成功的快乐,却难以接受初始阶段的考虑。就像仲父在齐国的时候,他负责国内政治,同时掌管军事,他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五个乡,让四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彻底改变了齐国的旧制。这难道是普通百姓乐于接受的吗?但等到国家内部政治稳定,外部敌人臣服,君主享有声誉,百姓也得到实际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认识到仲父是天下的英才。”秦孝公说:“您真有仲父的才能,我就敢把国家交给你去处理。不过,现在还不知道您的法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卫鞅回答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使自己富强起来,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用兵打仗;如果用兵打仗而没有实力作后盾,那么就不能摧毁敌人的进攻。想要使国家富强起来,没有比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更好的办法了;想要使军队强大起来,没有比奖赏人民更妙的策略了。只要给人民重赏,他们就会知道应该干什么;只要告诉他们干不好的后果,他们就会知道他们最怕什么。如果赏罚分明,政令必能得到贯彻执行,国家就富强起来了。”孝公说:“好啊!这个方法我能实行。”卫鞅回答说:“富强的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是无法实现的;有了合适的人但不专心执行,也无法实现;专心执行但受到别人的干扰,犹豫不决,也无法实现。”孝公又说:“说得好。”卫鞅请求退下,孝公说:“我正想听你详细说说这个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快就走呢?”卫鞅回答说:“希望您能深思熟虑三天,决定好了,然后我才敢把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卫鞅离开朝廷后,景监责备他说:“幸亏你一再得到君主的称赞,为什么不趁机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还要让君主再考虑三天,这不是故意拖延时间吗?”卫鞅回答说:“君主的决心还没有完全坚定,我不这样做恐怕他会中途变卦。”到了第二天,孝公派人来召卫鞅,卫鞅推辞说:“我和君主说过了,除非三天后,否则不敢再见。”景监又劝他别推辞,卫鞅回答说:“我刚刚和君主约定,如果马上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得他的信任呢?”景监于是服气了。到了第三天,孝公派人用车来迎接卫鞅。卫鞅再次进宫拜见,孝公赐他坐下,向他请教,态度非常诚恳。卫鞅于是详细阐述了秦国政治应当进行的改革。两人互相问答,连续三天三夜,孝公都没有丝毫疲倦的神色。最后,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第一区的封地,黄金五百镒。然后命令群臣:“从今以后,国家的政事,全部听从左庶长的安排。如果有违抗的,就和违抗我的旨意一样!”群臣们都敬畏地接受了命令。卫鞅于是制定了变法的法令,将条款呈给孝公讨论,讨论完毕。但还没来得及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不能立即执行。于是在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派官吏守护,并下令说:“有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赏赐十金。”来看热闹的百姓很多,大家都感到疑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有人敢去搬。卫鞅说:“百姓不肯搬木头,难道是奖金太少吗?”于是他改变命令,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众人更加疑惑。有一个人独自出来说:“秦国的法令向来没有重赏,现在突然有这样的命令,一定有原因。即使得不到五十金,难道不会有一点薄赏吗?”于是他扛起木头,走到北门把它放下。百姓都跟着去看热闹。官吏跑来告诉卫鞅,卫鞅把那个人叫来,称赞他说:“你是个好百姓,能听从我的命令!”接着给了他五十金,说:“我终究不会对你们失信。”市场上的人们互相传说,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一出必定执行,都事先告诫自己。第二天,新法令颁布,市场上的人们聚集观看,无不惊讶。这是周显王十年的事。新的法令上写道:“一、定都:秦国的土地最为富饶,没有比咸阳更好的地方了。咸阳被山脉环绕,有河流穿过,金城千里。现在决定迁都到咸阳,永久地确立王业。二、建立县制:全国境内的村庄和城镇,全部合并为县。每个县设立一名县令和一名县丞,负责执行新法;如果不履行职责,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三、开垦荒地:凡是城郊的荒地,以及不是车马必经之路和田间小道的地方,都要求附近的居民进行开垦,变成农田。等到庄稼成熟后,按照步长计算土地面积,照常交纳租金。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如果步长超过六尺就算欺诈,土地将被没收归官府所有。四、确定赋税:所有的赋税都按照亩数来征收,不再采用井田制度中的十分之一税收。所有的田地都属于官府,百姓不能私自占用尺寸之地。五、发展农业:鼓励男子耕种,女子织布,生产粮食和布匹多的人被称为良民,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懒惰导致贫穷的人,将沦为官府的奴隶。在路上随意丢弃灰烬,将以懒惰农民论处。对于商人和手工业者,要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家庭有两个儿子的,必须让他们分家,各自出一份人头税。不分家的,全家按两份人头税来征收。六、鼓励参军:官爵的晋升以军功为依据,能斩获一个敌军首领,就奖励一级爵位。退缩一步的就地处斩。立功多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爵位,车辆和服饰可以任意华丽,不受限制。没有立功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也只能穿布衣,骑牛。皇室宗族的亲近程度也以军功的多少来决定。如果没有立下军功,将削去其家族名册,视为平民。凡是私下发生争斗的,无论对错,都一并处斩。七、禁止奸邪:五家为一保,十家相互连接,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九家都要一同揭发。如果不揭发,十家都将受到连坐处罚,被腰斩。能主动揭发奸邪行为的人,将得到与战胜敌人相同的奖励。揭发一个奸邪者,将获得一级爵位的奖励;私自藏匿罪犯的,将与罪犯受到同样的处罚。在客店住宿的人,必须出示身份证明进行核实,没有证明的不允许留宿。凡是百姓中有一人犯罪,全家都将被没收财产,成为官府的奴隶。八、严格执行法令:政策法令一旦发布,无论贵贱,都要一体遵守。如果有不遵守的,将以示众的方式进行严厉处罚。

新法令颁布后,百姓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方便,有的说不方便。公孙鞅把这些人都召集到府中,责备他们说:“你们听到新法令,只应该遵从执行。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是故意阻碍法令的执行;说方便的人,也是阿谀奉承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好公民!”于是他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下来,把他们全家都迁到边境去做戍卒。大夫甘龙和杜挚私下里议论新法令,被贬为庶人。于是人们都不敢再有异议了。公孙鞅于是大规模征用劳动力,在咸阳城中修建宫殿,选择吉日迁都。世子驷不愿意迁都,并且批评变法的不妥之处。卫鞅很生气地说:“法律不能执行,是因为上层人物违反了它。世子是君位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如果宽恕他,那就不符合法律。”于是他向孝公汇报了这件事,把罪名加在了世子的师傅身上。结果太傅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太师公孙贾被黥面。百姓们相互议论说:“世子违反命令,他的师傅们还要受到惩罚,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卫鞅知道人心已经稳定,于是选择了一个吉日迁都。雍州的大户人家迁到咸阳的有几千家。他把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开垦荒地,增加税收到一百多万。卫鞅经常亲自到渭水边视察囚犯,有一天处死了七百多人,渭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哭声响彻原野。百姓们晚上睡觉,都会在梦中惊醒。于是道路上没有人敢捡拾别人的失物,国家没有盗贼,粮仓充实,人们都勇于为国家作战,而不敢私自争斗。秦国因此变得富强,天下无敌。于是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夺取了商、於等地。在武关之外,秦国开拓了六百多里的土地。周显王派使者来封秦国为方伯,于是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当时,只有魏国在三晋中称王,有吞并韩国和赵国的野心。听说卫鞅被秦国重用,感叹道:“真后悔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啊!”当时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等人都已经去世,于是魏国出资丰厚,招揽各地的豪杰。邹城的孟轲,字子舆,是子思的高徒。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孙子。孟轲从子思那里学到了圣贤的教诲,有着拯救世界、安定民众的志向。他听说魏惠王喜欢贤士,于是从邹城来到魏国。魏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以最尊贵的礼节接待他,并向他请教治国的方法。孟轲说:“我在圣人的门下学习,只知道仁义,不知道什么有利。”魏惠王对这话感到困惑,没有采纳孟轲的建议,于是孟轲便去了齐国。潜渊有一首诗说:“仁义非同功利谋,纷争谁肯用儒流?子舆空挟图王术,历尽诸侯话不投。”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抗战:从东北军开始全面战争 寒门新贵:我的媳妇都是大龄宫女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太平天国的末路 大明:请东林诸君赴死 大秦:开局召唤锦衣卫 小农不好惹 天天勾栏听曲,成镇国驸马了? 王朝庶子 这就是通天代的含金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