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轻轻敲了两下木门,杨校长头也没抬,喊了一声:“进来!”
“杨校长,杨老师,您可真忙啊,暑假也不能休息!”李勃上初三时,杨校长还是他们班的班主任。
“啊!李勃呀,你也算稀客,快,坐吧!”杨校长指了指办公桌旁的一把破木椅子。
“杨老师,您还认得我呀?”李勃对杨校长的记忆力感到吃惊。
“我不仅认得你,还认得你二哥李保金,你俩都是我的学生。”杨校长呵呵一乐。
“是啊。我记得,您在我们小学当校长时,用最古老的夹木夯筑法给我们打了一道土围墙,争取大队支持给我们建了三个大教室,让我们告别了土台子。你1976年秋天调走时,是我二哥背着一个大鼓,同学们敲锣打鼓给您送到了现在的初中。”李勃回忆道。
“呵呵,你的记忆真好!”杨校长得意地夸赞道。
“我上初三时,您是我们的班主任。有一次犯错,您把我训哭了!”李勃继续回忆道。
“哈哈,我要不严格要求,你能考上高中?不上高中,你能考上大学?”杨校长笑着反问。
“是啊,杨老师的教育之恩,学生终生难忘。只可惜,我辜负了您的希望,仅考上一个中专。”李勃谦虚地说。
“哎,不能这样说,大中专不比大学差,毕业都是国家干部。你哪个学校,什么专业?”杨校长突然提升了兴趣。
“杨老师,我上的是省统计学校,统计专业。”李勃如实回答。
“不错。那今天你来,不仅仅是来看看我吧?”杨校长有了疑问。
“是,杨老师,我是县广播站的通讯员,趁暑假,想对您来个采访。”李勃说出了真实意图。
“很好,你说需要采访哪方面的内容吧?”杨校长依然兴致很高。
“刚才,我碰见了乡建筑队的乔队长,他介绍了工程的有关情况,有关资金筹集情况,他让我来采访您。”李勃接着说。
“唉!一言难尽啊!求爷爷,告奶奶,我往乡里、县里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县里批了计划,让乡里自筹。乡里也没钱,乡政府就发文,全乡集资建校办学。乡村干部每人五元,农民每人三元,乡办企业、本校教师也纷纷自愿捐资,共筹集资金35万元。乡砖瓦厂及时供应红砖50万块、大片红瓦3万片,乡供销社提前购买了建筑材料,乡建筑队负责施工。现在主体工程已完工,我正盘算购买桌椅、黑板、劳动工具、教学用品的钱,这不,你就来了。”杨校长竹筒倒豆子,一下吐个痛快。
“杨校长,我记得4年前,咱们学校仅有6各班,学生300多人,现在发展状况怎样?”李勃想前后做一个对比。
“咱们这所学校建于60年代,已经20多年了,校舍简陋,师资力量弱。现在国家重视教育,义务教育法今年实施,我作为一校之长,压力很大啊。乡政府要求整合几个村办初中,保证今年秋天开学时,学校规模达到12个班,学生总数达到700人,教师职工保证50人。你看这样,我暑假还能休息吗?”杨校长讲起学校的事,如数家珍。
“杨老师,您真辛苦,为了学校,您付出太多了!”李勃赞许道。
“没几年了,我也该退休了,退休前,总得干些正事吧!”杨校长感慨道。
()
“那好,杨老师,您忙,我就不打扰了,告辞!学生有机会再回来看您。”李勃看时近中午,连忙道别。
“那好!我送送你。”杨校长说着站起来。
“不敢,不敢,老师留步,学生告辞。”李勃后退到门口,转身往外走。
杨校长还是走出门,向李勃挥挥手。
李勃走远,才回头,再看杨校长,本来1米65的身高,突然显得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