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得了儿子的通风报信, 已经知道霍善的离奇想法。
听人说霍去病带着儿子来求见,刘彻挑了挑眉,好奇这父子俩要怎么说服他答应这种荒唐事。
刘彻让人把霍去病父子俩放进来。
这两小子凑在一起,越发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了。只有那双眼睛不太像, 霍去病的眼睛看人的时候像狼一样天生带着几分幽冷, 霍善那双乌湛湛的瞳眸却是黑亮黑亮的,眼底像是烧着簇永不熄灭的火苗, 灼人得很。
刘彻朝霍善招了招手, 明知故问道:“你小子怎么舍得回长安了?”
霍善熟门熟路地跑到刘彻近前坐下, 掏出份写好的奏疏呈给刘彻。
“要给您看这个!”
霍善回答得掷地有声。
刘彻挑了挑眉,接过霍善那份奏疏瞧了瞧, 只见上头林林总总地写着一大串县城发展规划, 人都还没到地方上去, 已经开始畅想自己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开发谋发展, 讲得那叫一个头头是道。
这份奏疏若不是出自一个四岁小孩之手,而是其他人通过公车衙署直接上书朝廷, 那确实是能给对方一个官当当。
刘彻说道:“这是谁帮你写的?”
霍善骄傲地说道:“我自己写的。”
只是还问了挺多人的意见,包括去找他们新丰县县令谈心以及找萧何、苏轼、袁枚他们探讨。
在别人看来只过了区区几天, 与他而言可是进行了长达半个多月的调研!
刘彻见霍善说得信誓旦旦, 从中挑了几个问题和霍善细谈,赫然发现霍善居然真能说出具体细则。
刘彻夸道:“看来你是有备而来啊。”
霍善得意地翘起自己的小尾巴:“那当然,这叫‘谋定而后动’!”他还凑得更近一些,和刘彻商量起来, “也不是让我自己去, 我师父他们都会一起去, 这样您就不用怕我把它治理坏了。”
刘彻道:“你想得还挺周全,怎么不把你爹也捎上?”
霍善惊喜:“可以吗?”
刘彻:?
你小子还真是打蛇随棍上。
刘彻道:“你一个县令, 要你爹个大司马跟着做什么?”
霍善道:“我听说南边有个云梦大泽,延绵不止几千里,比您挖的昆明池还大,您把我派到那边上去,顺道让我爹在云梦大泽上给您练水师。”
“回头练好了就领兵顺流而下,每年都去南越和西南夷家门口转悠几圈,一来可以顺路运点南方物产回来,一来说不准有事没事就吓唬他们一通,不用打他们都自己哭着喊着归汉了!”
霍去病听得眉头动了动,这是他们此前没商量过的,没想到霍善居然能临场掰扯出这么一大番话来。
可惜没等霍去病插话,霍善已经兴冲冲和刘彻分享自己另一个重要目的:“云梦大泽再往下还连着个洞庭湖,我们现在出发,还能赶上秋天去洞庭湖捞蟹吃!”
刘彻闻言乐了,笑道:“朕看你就是想去吃蟹吧?这东西又没什么肉,有什么好吃的?”
霍善可是跟苏轼、袁枚他们这些吃货混吃混喝过的人,对于洞庭秋蟹那可是神往已久的。他马上给刘彻讲了蟹的许多吃法,袁枚是喜欢吃淡盐蒸熟的,其他做法他都嫌失了本味,不过蟹羮、蟹粉之类的,他也挺爱吃。
苏轼也是个特别爱吃蟹蛤的,年轻时亲手料理过不少。他当初从乌台诗案出狱后发誓说以后不杀生了,从此见到别人想用蟹蛤来待客都心如刀绞地拿去放生,心想不知它们会便宜谁家的餐桌。
这厮读到《南史》中的《卢度传》,发现卢度也曾表示如果自己大难不死就再也不杀生了,觉得自己和卢度真是心有灵犀,特意写了段读书笔记来纪念一下。
后来……后来苏轼当然是故态复萌,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经常写诗文表示自己“左手持蟹钳,举觞瞩云汉”“弟弟啊我跟你讲这羊脊骨里剔出来的肉像极了蟹钳”!
不过卢度这位隐士的忍耐力似乎也没比苏轼这个吃货好到哪里去,他在家门口挖了个池子养鱼,给每条鱼起了名字,按照次序喊着鱼名杀来吃。
可能这样就算杀熟,不算杀生吧!
苏轼觉得自己的经历跟卢度这段经历很像,仔细一对比倒是非常贴切。
可见爱吃的天性是藏不住的!
霍善就用右手举起刘彻面前的杯盏,左手拿起支毛笔充当蟹钳,给刘彻演示苏轼吃蟹的豪情。
就是这样,一口秋蟹,一口菊酒,没事还要问问老天爷要不要来尝上一口!
东坡先生吃起他心爱的蟹腿来就是这副德行。
霍去病:“……”
他家娃交的都是些什么朋友?
刘彻是见过苏轼的,这人吃起饭来确实豪情万丈,他提供的灌钢法和新犁也确实很有用。他说道:“你怎么不直接到洞庭湖去?”
霍善道:“洞庭湖不是长沙国的吗?我听说那边的县令不是朝廷委派的。”
刘彻一下子想到他那位已故的兄长——长沙王刘发。
刘发倒是不怎么得宠,不过这人聪明得很,经常往京师送长沙大米给他母亲,又把长安的土运回长沙筑了个“望母台”,每天登台北望长安,得了个至孝的好名声。
有次刘发回京师朝见,还故意在他们父皇面前束手束脚地献舞,弄得他们父皇忍不住问他怎么回事。
刘发就说封地太小,做不了回旋动作,献舞也只能这样动动自己的小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