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姿怡的意志和思维发生改变之后,她的渐近线、渐近线实体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就是心与渐近线相连的明证。
在本章节里再次出现了“万事万物,消亡与否,如我所愿,存在清除”,这句话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引发的是存在清除•胜利,而这一次则是存在清除•渐近。这种用法最不抽象,几乎相当于一换一。
抽象的是后面的存在吸收。只消耗9.5%的渐近线实体,就能从对方那里抽来10%的渐近线实体。
也正是在这个章节里,主角第一次使用了存在清除•渐近和存在吸收•渐近。在域半径相同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可以一对一战胜全力以赴的慕正光。
这个描述是不是有点眼熟?对喻宸的描述是什么?
第二十五章里写了,“只要你愿意,任何人都不可能打败你”,“在你的渐近域里,我赢不了你”,长江王张秋影的战力高于喻宸,但是近距离对战也赢不了喻宸。
既然提到喻宸了,那就延伸一下,假如喻宸和慕正光域半径相同,两人对战,谁赢谁输?这要看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对决的双方都处于清醒状态、都不能操纵人心,并且,两人都有直接决定胜负的能力,那么,谁的能力先生效,谁赢。
注意,不是谁先发谁赢,因为技能不一定必中。此外,释放技能也需要时间,技能打中也不一定生效,变数很多。
章节末尾,慕正光把银钥匙送给了徐萦则,回收第三十一章里的伏笔,“若是我们合力”。假如慕正光没有得到银钥匙,那他送给徐萦则的就是金步摇了。
————————————
第三十三章《悠悠球与上古者》
在决赛第六轮里,慕正光遇见了徐萦则,慕正光认输,这是两人之前就约好的。
本章节里同样写到了“暗”设定:“只要心有所想,就有可能得偿所愿”,“你发现什么,便得到什么;你想要什么,便拥有什么”。
这两句话把“暗”的本质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为之后的众生大战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两条设定都写得很模糊。什么()
叫“有可能”?可能性是多高?第二条设定前面有“在某种程度上”,“某种程度”是哪种程度?不清楚,不确定。
因为作者也不想完全按照框架来写,如果在这里把话说死了,那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每个角色的“可能”和“程度”了。
卿赴雨是全书中第一个有准确的人生经历、准确的渐近线和准确渐近线实体,并被旁白证实的上古者。
喻宸也是上古者,但她未被旁白证实。
在本章节里引入新的知识点,不同于前文中一笔带过的《奥特曼》,这一章关于《火力少年王》的描写要详细得多。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在第十六章总结里写到的内容。在这里大致回顾一下:查到《泽塔奥特曼》的首播时间是件很简单的事,能写出准确的时间,不算真本事,也未必是真的兴趣爱好。
同样的道理,我在网上搜一搜悠悠球、精灵的名字写在文中,这不能证明卿赴雨或者作者本人真的热爱《火力少年王》。
真的热爱火力少年王,那必然对悠悠球有所憧憬,无论是拍续集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练习悠悠球,这都是铁证。
作者写这些,你或许会把这种行为视为蹭热度。那作者为什么不蹭其他动画片的热度呢?因为这些热度是作者曾经亲身体会过的。
对不擅长的领域,作者通常不落笔,即便落笔也只是浮皮潦草地写写,不会让读者误以为作者对此很擅长。
不妨回想一下,第一章里出现的生物课本、初中高中大学化学知识点、猪寸骨、过了水的面条,作者体会过,所以写写写写写。作者没有体会过的,一般不轻易写。
再联想一下慕正光在徐萦则家吃的饭,餐桌上的那些蔬菜是否反季节、做那些菜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这里直接列举:香菇、茭白、西兰花、花菜。当时是11月份。香菇和花菜四季都有,茭白是夏、秋、冬季的应季蔬菜,西兰花是春季和冬季的应季蔬菜。
在此处也插一句题外话,第七章里,两位主角本打算在火锅店用餐,你看这时女主角点了哪些蔬菜,接着两人去虾店用餐,男主角又点了哪些蔬菜,两者有没有重叠,重叠了多少?
徐萦则点的蔬菜是豆腐皮、生菜、笋片、油麦菜、娃娃菜。
慕正光点的蔬菜是生菜、豆腐皮、炸土豆条、油麦菜、娃娃菜。
只有一个不一样,那就是笋片换成了炸土豆条。
那你可能要问了,在虾店用餐和到徐萦则家用餐,这两件事相距不到半个月,为什么两人在外用餐时都选了生菜,但在家里用餐,却没有生菜?问得好。
11月份餐厅里有生菜,但这不代表生菜应季。生菜一年四季都有,但冬天的生菜味道通常是不如夏天的。徐萦则的妈妈炒菜,她选择的是应季蔬菜,徐萦则和慕正光不干涉她的选择。
关于食物的事先说到这里,我们倒回重点,《火力少年王》。
本章里写了两个悠悠球招式:原子弹跳,180度天外银龙。这时的比赛更像是表演,而非战斗,卿赴雨的真本事在下一章里才表现出来。
在本章中,徐萦则首次使用记忆与轨银钥匙,银钥匙能投射能量体。
————————————
第三十四章《牵纸流绪旋转力》
这一章的标题和上一章的标题可以互换,这两章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区别,人物没变,事物也没变。
徐萦则在这场比赛中没有用狠招,因为对手也没有用狠招。这话很容易理解。如果她的对手凶狠无比,徐萦则并非不能把运行清除、运行吸收的作用目标改为渐近线和渐近线实体。但仅以文中的描述而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