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已经准备好接受批评了,但是姜玉楼的话却又将他从沮丧的情绪中拉了回来。
他小心翼翼地说道:“社长,第三期“陕西作家专号”没能如期完成稿子的收集,耽误了杂志社的规划……”
姜玉楼打断他的话,“老宋啊,我之前怎么说的你是不是忘了?”
“啊?”宋文有些迷糊,不知道姜玉楼指的是什么。
“老宋啊,你能为了咱们杂志社殚精竭虑,这点很好,值得表扬,但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姜玉楼叹了口气,语气越发的温和,“当时我不是说了么,专号稿子收集困难,这期发表不了,咱们可以下一期甚至下下一期都行,这没什么。”
“社长……”宋文有些感动。
这要是在他的原单位,没有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肯定是要挨批评的。当然,他也知道两者的工作方式,以及他需要负责的方面都有不同。
他啥都知道,但心里就是暖暖的。
宋文深吸一口气,接着道:“社长,还有一件事我没做好,请您批评。”
“这次又是什么?”姜玉楼觉得有些好笑,但也不好真笑出来,只能无奈的询问道。
“《最文学》第二期销量不及预期,咱们第一期销量超过一百三十万册,但是第二册到目前为止销量只有五十万册。按照现在的销量趋势,即使到月底也卖不了六十万册。”
对此,宋文挺无奈的。第二期的销量和第一期差距如此之大,他是没有想到的,事到如今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听候社长指示了。
宋文所说的姜玉楼早有预料,毕竟第一期有他的小说和路谣的小说。
路谣的《人生》如果算是意外爆火的话,那他的小说受欢迎属于意料之中的。这是他所发表过的优秀作品所带来的加成,读者认可他的作品。只要某份杂志,某一期中有他的作品,那么销量基本是百万册打底的。
如果这份杂志,这一期发表的作品中再有《人生》这种意外之喜,将百万册的数据拔高一截也是正常的。
因此,现在的情况他真不意外。
于是乎,姜玉楼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最后又劝慰道:“咱们杂志社的编辑们也想将最优秀的作品刊登在某一期中,但这并不现实。因为作者投稿的精彩与否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将优秀的作品刊登出来,你说对不对。”
道理宋文明白,他只是有些不甘心,“编辑室里很多同志都在说,咱们第一期优秀的小说太多了。尤其是您的《恋恋笔记本》和路谣老师的《人生》,这两部小说要是分开发就好了。”
“我倒觉得咱们第一期的时候做得很对。”姜玉楼道。
宋文表情诧异,没想到他会这么说。
姜玉楼解释道:“咱们第一期可是创刊号,自然是有好的稿子全部往上放,以打出名气为准则。结果第一期大火,销量一百三十万册,目的达到了,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
“社长,我明白了。”宋文仔细一想,就知道姜玉楼说得没错,他接着又表态道:“《最文学》的第三期我会把好关,尽量挑选最优秀的作品,即使达不到第一期的水平,却也不能落后太多。”
姜玉楼笑道:“嗯,你这么想就对了。”
宋文离开办公室后,他正准备工作,接到了来自《当代》编辑部的电话。
打电话的人是孟韦哉,为的是告诉他一个好消息。
两人聊了两句后,孟韦哉直接进入正题,“玉楼,你还记得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吗?”
姜玉楼稍作回忆,想起了那个他在三月左右听到的消息,“记得,怎么孟主编,有结果了?”
()
“哈哈,倒没有那么快,不过入围作品已经选出来了。”孟韦哉笑着道。
据孟韦哉所说,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由于是第一届,参选的作品很多,一共一百八十余部。参选的作品不少,但是经过评委筛选后,进入备选作品的却远没那么多。
孟韦哉很快公布了答案,“玉楼,你的《暗算》成了备选作品,而且获奖的机会非常大。”
怎么说呢,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吧。
毕竟相比他的另外两部长篇作品,只有《暗算》最符合评委的胃口。
他心里念头滚动,嘴巴却没有停下,“哈哈,如果真能得奖,也是评委们慧眼如炬。”
“你在我面前拍马屁也没用,我又不是评委。”孟韦哉打趣道。
姜玉楼也开起了玩笑,“那不见得,孟主编资历深,认识的人多,说不定哪天和评委吃顿饭的时候随便提一嘴我得奖的几率都要大几分。”
“你这小子。”孟韦哉有些哭笑不得。
两人接着又聊了两句,才挂断电话。
结束通话后,姜玉楼心里还是非常激动。
现在他也没有心情看稿子,就是想找个人倾诉,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月雯。
姜玉楼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开了办公室。
正准备闪人的时候,他又看了眼正埋首于投稿中的编辑们,满意地点点头。
看到编辑们如此努力工作,他也就放心了。<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