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李晓慧主任的假说带来的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惊讶感觉,唐庆隆更加在意的还是解决方案。
这个世界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多了去了,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名四衔院士来细细琢磨。
想要证实李晓慧的假说,首先需要一大群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参与,其次需要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争论甚至互相攻讦,然后才能得出一个仿佛废话一样的声明,以及一堆足够搭上数万名人文学科研究者余生的谜团。.
至于李晓慧主任的假说……那个时候早就没人会在意了。反正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方式就是这么个黏黏糊糊的玩意——好多研究组就靠着这么一两个课题,慢慢悠悠一篇又一篇发着各种各样没营养的论文。一个课题,足够他们和徒子徒孙吃上好几个一辈子的。
关键是,人文社科类还不像是其他理工科项目。一份原始文件,几个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就能拦住其他同方向的研究组。人家根本就不担心其他研究组会领先自己,也不担心人文社科像是理工科一样开卷。
关键发现都在自己手里,谁能卷的动啊?
摇头哄散了脑子里对人文社科学系的刻板偏见和恶意后,唐庆隆重新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面前的屏幕里。
利用中央大学的超算,唐庆隆已经对几个比较容易想出来的结局方案进行了模拟验证。
比如在地球上建立成千上万台推进器,然后推着地球,追着三千四百光年的“富电子区”去寻找新的家园。或者按照现有的最高标准,制造大量移民飞船,向位于富电子区的类地星球大量发射移民船。反正传统科幻作品里的“王道方案”都被唐庆隆拿来算了一遍。
计算这种科幻方案其实是个非常辛苦,工程量极大的任务。光是对各个方案进行可行性测算,就足够让普通人头疼到举手投降。虽然资料数据库都是开放的,各种前沿技术的工程化生产所需资金费用也能有个大概估计。但……工程量还是太大。
比如地球推进器这种至少12.7毫米口径的脑洞,就得解决能源、推进介质、材料性能、地壳稳定性、甚至地球上的各种金属储备总量等等问题。而这还只是飞球计划的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
如何在地壳内建造稳定且具备良好气密性的庇护所,如何维持庇护所内的各种循环系统,如何控制地球的飞行方向,地球在宇宙中如何导航,导航过程中怎么解决地球远离太阳后,地壳结构的“重力失稳”现象等等等等……
唐庆隆自己在心里已经给这个方案判了死刑,但他还是让超算以及自己的科研ai狄拉克进行了一下可行性研究。
果不其然,屏幕里的狄拉克脸色铁青的向唐庆隆递来了两个“信封”。这位与某个伟大量子物理学家同名的科研ai非常严肃地向唐庆隆提出了抗议,“唐先生,我认为您可以把我们的时间放在更加有意义的问题上。这些愚蠢的问题甚至不需要严密详细的计算,您也应该能推断出它们不可能实现。”
“光靠自己的臆想去搞研究,那等待着我们的就只有荒谬的错误。”唐庆隆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了一句,然后点开看了看两份研究报告。
推着地球飞行的方案彻底没有了希望。按照现有的实验室科技水平同比例估算,就算要在半个地球上堆满无工质推进器,并且完全无视能源问题后全力工作五千年,地球的运行轨道也不会产生足以被人类感知到的变化。这个想法很浪漫,但是做不到。
飞船的念头就更没谱。哪怕用上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人体低温保存技术,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也不可能制造出一艘足以穿越12光年广袤空间的化学能宇宙飞船。
离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还不一定能支持人类生存)()
蒂加登b正巧在三千四百光年的范围之内,而它距离地球的距离正是12光年。
比较有成功可能的方案是,通过太阳帆携带上一堆人类基因样本,在宇宙中以慢速漂流瓶的形式寻找星球——通过舰载ai尽量寻找一个绿色和蓝色占比高,且大气温度合适的星球。
飞船落地后,利用定向培养的大脑、脑机接口和飞船里塞着的一批机械义体配合,或许能在降落之后,让这些诞生在外星球上的大脑接管机械躯体。然后为定向培养复制克隆人类做好准备。
通过违反几乎所有联合政府设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发射大约两万艘类似的漂流瓶后,这个方案有不超过2%的成功率,能够实现人类物种在其他星球上的繁衍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