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本就不大,相隔不远,哪家有钱,哪家有势,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来。
钱小财和孙小举这也是要一步登天啊。
“不行,明天说什么也要去看看。”
老汉这次没有问小童,而是自言自语的说道。
......
渔村本来并没有教书先生,一年前,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先生,说是可以教小童识字,不收取任何()
费用,渔民听说后,很快便送去了数十人。
渔民很少有识字的,即使识字,也不多,做不了先生,现在有人愿意免费教小童读书识字,众人自然高兴。
于是众人就将闲置的祠堂腾空出来,稍加收拾以后便成了小童读书的学堂。
众人感激先生辛劳,便开始不断地赠送各种粮食以及鱼获,甚至也有部分钱财,可是那名先生全然不受,都给挡了回来。
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送的少了,于是就准备集合众人之力,赠送一份重礼,可是却发现那名先生根本就看不眼,是从骨子里传达出来的一股轻视。
完全就是一副高高在上蔑视一切的态度。
众人发现这点以后,也就不敢再随意赠送物品。
众人只道读书人都这样,也就不敢继续打搅,只是叮嘱各自的小童好好读书习字,将来也好出人头地。
这些学习的小童当中就有李志文。
李志文的爹娘因意外落水而亡,家中就剩下爷爷李明臣,也就是那名老汉,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
次日,晨曦初露,鸟雀啼鸣,炊烟袅袅。
李老汉催促着小童李志文吃罢早饭,便带着小童去往学堂观望。
码头附近,有几间茅草屋,正是小童们读书的学堂,也就是渔村以前的祠堂。
当李老汉领着小童到达学堂的时候,学堂附近已经聚集了大量渔民和小童在看热闹,众人也是听说先生要离开,并且听说有两名小童要修仙,都是想来看个稀奇。
学堂之内有两名小童身穿新衣精神亢奋,不过脸上隐隐有一股黑气。
两名小童身旁站着的是其父母,一脸的喜色。
“自家孩子出人头地了,要跟着先生出门去圣城了,以后就是神仙了。”
看起来,两名小童的父母比那两名小童还要兴奋。
“入我仙门脱凡尘,乘龙跨海亦不奇。父母人伦两相忘,移花接木再逢春。”
学堂内有一名头戴黑巾的先生,边走边吟唱道。
众人虽然不解其意,却也也连忙恭维道:
“先生大才,好诗,好诗。”
那名先生听后只是冷冷的看了众人一眼,随后便看向两名小童道:
“准备好了?”
听到先生的问话以后,两名小童露出犹豫和痛苦的神情,显然正在抗拒内心的挣扎。
那名先生也不急,就静静的等待着。
“磨蹭什么,还不赶紧答应先生?等你进了儒门,成了神仙,爹娘死了都高兴。”
其中一名小童的母亲开口催促道。
另外一名小童的父母见状也赶紧催促道:
“不用惦记我们,家里还有你大哥,让他给我们养老送终就行了,不管什么事都赶快答应先生啊!”
“入我仙门,却心不忠志不坚,难成大事。”
那名先生见两名小童一直不回话,顿时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