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兄妹和公孙治离开塔楼后前往竹林,捕了一条大黑鱼做生鱼片,味道鲜美得令兄妹俩想在这儿住上十天半个月,已然忘记失踪的江进酒。
还好公孙治一直惦记,吃完饭三人便上路了。
早在秦昭云追踪的时候,便已发现去阙目山的石路。
三人快步前行,很快来到阙目山前。
一眼望去,馒头状的大山光秃秃的,表面没有土层,全是岩石。山体中有很多半圆形的洞口,想来是矿洞。
倘若这里的人生存了两千多年,把山挖得这般百孔千疮,估计山里面也没剩几斤矿石,说不定阙目山早已沦为荒山无人居住。
三人登上山顶凭高眺望,依稀望见山北面的山脚下河流附近有几座房屋,造型奇特,远远看去像锥形塔。每栋房子旁边有一座风车,叶片都有缺失没一个转动的。
如此看来山脚下的房屋大概率是荒废的,三人不打算去那儿,但是望向地图上不存在的山峰时,发现山峰四周尽是密林,唯有一条石路从房屋的东边通进无名的山中。
三人只好向山脚前进,一路上并不好走。
山北面的岩石被雨水冲刷得平滑圆润,很多地方的坡度十分陡峭,万一不小心滑倒,八成是滚到底的节奏。
石缝间仅生些野草野花,更没有可攀附的东西,所以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行至半山腰处,山体就像被咬掉一口,出现一个宽广的平台。内有一个矿洞,洞口巨大,两辆公交车可并行而入。洞内杂乱地放着许多推车和工具,里面深不见底,估摸着深入山体之中,挖空整座山也未可知。
而平台的两侧各有一架平放着的大型转盘,小腿粗的铁索穿行其中,再经过山下每隔一段距离的铁吊架,直至山脚下的大型转盘。
转盘的附近放着许多装有挂钩的铁挂篮,里面可以坐四个人。三人惊叹,这不就是人工操作的高空缆车吗!
可惜转动它大概需要六人以上,三人无法使用,只能步行下山。
平台的左侧有一条人工修整的蛇形路通至山下,路的尽头在两排柳树后面的小广场。离广场不远便是在山顶看到的锥形塔,原来底下还有一部分,其形状像个半圆形的面包,整体是间冶炼炉。
冶炼炉有九座,一字排开,每个间距约五米。
离广场最近的三座炼炉旁边建有铸造室,现下空荡荡的,连一块原料都没有。
而最远的一座炼炉离河很近,河边修了一道暗渠,设了闸门。三人发现暗渠从九座冶炼炉的地下穿过,渠口在广场西边的一个大型石潭里。
石潭离河也很近,很久没有人整理过,已经杂草丛生,积了污水,若不扒开草丛定然看不见渠口。
公孙治赞叹,古人的设计实在亲民。
九座冶炼炉地下的暗渠超过百米长,倘若冶炼炉同时运作,上百度的高温就算传入地下只剩一百摄氏度,流经的河水进入石潭时至少有四十度,用来洗澡刚刚好。
可是区区一座山需要九座冶炼炉,会有如此丰富的矿产吗?
这一点公孙治很是不解,待看到广场西边一百米开外的六座住宅更加纳闷“如果只有这几户人,如何动作这么庞大的作业的?”
如此,不得不去察看住宅一番,兴许能够找到有用的信息。
走近才发现,住宅整体是石体结构,外表被涂抹得像是树木建造。房屋只有一层,二百多平米。门在东墙的左侧,右侧有两扇窗,房后有四扇,两侧无窗。
三角形的屋顶铺着鱼鳞状的瓦片,表面虽然粗糙,但映着光会闪现点点亮光,想必是由矿石切磨而成。
每栋房屋围着竹制的篱笆,分成()
了前院、后院和侧院。院内没有耕种的迹象,但前院有铁制的笼子,想来是畜养家禽之用。后院铺着石板,设有雨棚,看起来是屯放物品的。右侧院搭着灶台,摆着一张竹桌和六个竹凳子。左侧院搭着个竹棚,里面放着几个带盖子的木桶,是间茅房。
三人进入第一间石屋,正堂内布置十分简单,比想象的干净。
门右东墙的窗户下放着花架,花盆中的植物早已枯死。花架的旁边有两个木架子,看起来是放置衣物的。
门左南墙边放着两口木箱,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饶是三人见多识广,竟也不能全部识别。尤其是一件六个尖的长刀,形状好像黄瓜顶了一个刺猬头,当兵器使还差不多。还有一件皮甲衣,质地坚韧,上面插着铁片加强防护,却剪去***和胃部的皮甲足有拳头大小,这还能保护人吗?
然而这些物件的用料精良,坚固耐腐,三人百思不得其解。
北墙边和西墙边各放着一张木榻,榻上有张小桌,旁边摆着布垫。
在西墙尾处有一门缺,挂着竹节串成的帘子。里面是条横廊,并排四个房间,大小差不多。
三人打开头一间房门,赫然看见地上躺着一具人骨!
冷不丁地看见人骨,三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具人骨侧躺在地上,裹着蓝色的布衣布裙,没有破损,已然严重褪色。而在人骨上方的房梁上套着一条打了死结的布带,断口处为撕扯状,并且吸附了某种液体已然变黑,初步可以判断死者为吊死。
三人虽说在塔楼上见过两具人骨,可楼内起码有征兆。然而一间宁静平和,没有争斗迹象的民居内出现一具人骨,说明纷争无处不在,不免让人心中忐忑不安。
三人前去查看人骨,发现疑点颇多。首先房间里比较干净,没有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