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巴列维结束了与海森堡之间的交谈。
在之后的1段时间里,帝国科学院的事情占据了巴列维生活的主流,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围绕授予帝国科学院第1批院士头衔的人选展开的。
帝国科学院按照巴列维和内阁商讨出来的结果,其将会作为1个独立的机构受到内阁和沙阿的监管。
地位等同于内阁政府中的1个部,设置帝国科学院大臣也就是帝国科学院的院长。
帝国科学院设立倒是简单,只用伊朗内阁政府拨款就可以组建完成,难得是选出第1批帝国科学院院士。
()
伊朗在科研方面有着特殊国情,也就是伊朗本土派科学家比不过德国外来派科学家。
除了在巴列维的开导下培育出高产青霉素菌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拉赫曼外,其他的伊朗科学家都被外来的德国科学家压过1头。
这就产生了1个问题,帝国科学院第1批授予院士头衔的人员当中,是应该伊朗人多1些,还是德国人多1些。
伊朗科学家多了恐怕会惹得德国科学家产生间隙,德国科学家多了又会惹得伊朗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不满。
因此,向来喜欢均衡政策的巴列维几度否决内阁提交上来的名单,最终巴列维通过了1份还算满意的名单。
总共9人当选帝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德国科学家5名,伊朗科学家4名,而帝国科学院的负责人帝国科学院大臣由拉赫曼这个伊朗人担任。
经过1个多月时间的酝酿和扯皮,象征着伊朗最高科研机构的帝国科学院总算是成功建立了。
在帝国科学院成立的当天,伊朗政府的官方媒体帝国通讯社旗下报刊《德黑兰日报》报道了这件事情。
除此之外,与帝国通讯社地位等同的伊朗广播电视台还将帝国科学院的建立用电视新闻的模式进行报道。
伊朗的广播电视产业自从成功报道了巴列维在2战结束后的那场登基大典之后,总算是跟上的时代的步伐。
在1947年,德黑兰广播台改组为德黑兰广播电视台,面向伊朗普通民众的伊朗广播电视台得以创建,目前伊朗社会拥有的电视机数量在5十万上下。
只不过,这5十万台电视中有3分之2的数量是外国出口到伊朗的,并且其中大部分还都是美国制造的。
这个时代美国的工业也不是说着玩的,如果不是因为有着关税保护,伊朗国内的市场早就被来自美国的工业品占领完了!
当然,进口外国的电视机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伊朗国内的电视机工厂产能有限,不能够满足伊朗市场的需求。
通过这件事情巴列维也第1次体会到伊朗目前实施以5年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的弊端,既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低。
为此,在第3个5年计划期间,萨巴赫内阁放松了对伊朗民营资本的管制。
伊朗政府通过帝国通讯社和德黑兰广播电视台这两套政府官方宣传机构,仅用两天时间就让伊朗全境百分之9十的人知晓了帝国科学院成立的事情。
在舆论和宣传方面的能力,伊朗政府点满了天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