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的做法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契丹从未放弃过对中原汉地的幻想。前文提到,在安重荣高喊反辽口号、打倒汉奸伪皇帝石敬瑭口号的同时,也在秘密地与契丹接触,准备重走石敬瑭的老路,依靠契丹人的帮助南下夺取政权,改朝换代、过一把皇帝瘾。
所以契丹对这场叛乱并非一无所知。契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原的情报,在中原构筑了一张无孔不入的间谍情报网,可以说对中原形势了如指掌。
当得知安重荣要发动叛乱的时候,契丹内部也存在激烈而秘密的讨论。讨论的方案概括为左、中、右三大派。
保守派认为契丹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消化既得利益,维护河东战争后的新秩序,即保证石敬瑭对中原的统治,从而保证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激进派认为安重荣就是第二个石敬瑭,契丹完全可以复制“河东模式”,捞取更大的好处,比如让安重荣割让整个黄河以北的土地;
中间派则认为应该折中一下,即依然保护石敬瑭的后晋政权,但也要拿安重荣狠狠讹他一笔,让石敬瑭做出更大的让步,给出更大的实惠。
无论是何具体的表态和操作,契丹都是“幸中国之多事”,最终目标都是要趁乱捞取好处。
由于契丹自身的内部问题,即耶律德光的“帝党”与述律太后的“后党”之间的权力斗争,耶律德光的主张更加激进,主张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对中原地区完成资源重组,构建中原新秩序;而述律太后的主张则相对保守,主张先经营幽云十六州,对中原的干涉应该以外交为主。
想不到安重荣败得这么快,12月正式叛乱,来年1月,人头就送到了契丹。满打满算只持续了一个月。契丹根本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或者说耶律德光没来得及摆平内部事务。
耶律德光是真想再收一波渔翁之利,顺便继续摆脱母后的控制,但他面临的阻力也是相当巨大的,因为在半年前,朔州发生叛乱,节度副使赵崇驱逐契丹的节度使,宣布回归中原。
“幽云十六州”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已经易主于契丹,但这里的军民绝大多数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自己是中原汉人,耻换契丹国籍。当年刚刚接管时,云州吴峦就率领部队据城坚守,拒绝执行移交命令;吕琦带领忻州军民出逃镇州……如今,朔州驱逐节度使,叛归中原。
一系列的事件都在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契丹目前还没有完全把“幽云十六州”消化吸收掉。这也是以述律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们的主要依据,契丹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巩固既得利益,不宜盲目扩张。
耶律德光派宣徽使袅古只率兵平叛,朔州之围一打就是半年,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12月。
当后晋先后通告安从进谋反、安重荣谋反的时候,耶律德光的主要精力还在朔州上,为了能在“二安之叛”——特别是北方的镇州安重荣之叛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攫取最大化的政治利益,耶律德光加大了对朔州的压力,力求在解决朔州问题之后,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镇州战争中。
年底,契丹终于攻克了朔州,但总指挥袅古只在战斗中不幸捐躯。耶律德光大怒,当即下令,把朔州城中的成年男子全杀了(命诛城中丁壮)!并将一部分户口百姓罚为奴隶,作为袅古只烈士的私人财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