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央的宦官孟汉琼也抓住这次机会,指责安重诲的种种过失。
中央、地方、前线,三方“反安”势力联合发力,李嗣源终于顶不住压力,下诏命令安重诲取消原计划,立刻回京。安重诲在半路(三泉)接到了诏书,于是立刻调转马头,原路返回。
三泉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李存勖的灭蜀之战,从开始到结束,双方仅仅打了一场小规模战役,地点就是三泉。如今,策动对蜀战争的安重诲,也是在此折返。三泉成为两次川蜀战争的转折点。
当安重诲途径凤翔时,朱弘昭却一改舔狗的嘴脸,直接拒绝他入城。安重诲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急忙骑马向东狂奔。
还没等他赶回京师,就受到了一条最新指令:经组织上认真研究,现决定,以枢密院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安重诲同志,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充河中节度使,进封沂国公。
敲黑板,划重点:枢密使改河中节度使。
安重诲不用来中央了,直接去河中赴任。
这是个更加危险的信号,离开了中央朝廷,安重诲在遭受政敌的攻击时,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好比在擂台上,即便对手强大,拳手起码还能奋力拼杀,虽死犹荣,而现在,安重诲等于被捆住手脚、蒙上双眼,任由对手殴打。
宰相赵凤帮安重诲说情,对李嗣源说安重诲追随陛下几十年,忠心可鉴,只是因性格粗鲁,做事鲁莽,而遭人陷害,陛下如果坐视不管,那么安重诲很快就会蒙冤死去。
李嗣源认为赵凤是因受安重诲提拔而对他偏袒,心生不快。三言两语将他搪塞过去。
王德妃和宦官孟汉琼为了争夺安重诲的权力,而对他施以迫害;石敬瑭为了洗脱自己的败军指责,也要甩锅给安重诲;两面三刀的朱弘昭为了从政治斗争中讨一碗残羹冷炙,也对安重诲落井下石;李从珂为了保命,也要加入“反安”同盟;其他受过安重诲排挤的人,也要痛打落水狗,出一口恶气……
现在的安重诲,比以往所有的失势权臣都要凄惨,几乎是一夜之间,朝廷内外全是要置他于死地的人,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政治圈的团结,沦为全民公敌。
安重诲在中央朝廷有朋友吗?冯道、赵凤?
不。冯道、赵凤虽然曾多次帮安重诲说话,甚至被安重诲当成鸟枪,但他们不是“安党”,他们不属于任何政治派系。他们的信仰是忠君爱国,他们正直憨厚,清高傲娇,他们对事不对人,虽然受到安重诲的提拔,但不会因此丧失信仰。他们从不跪舔权势,也不畏强权,当然也不会落井下石。
之前帮安重诲开脱,是因为那真的是诬陷诽谤,他们维护的不是安重诲,而是正义和法度。
在多股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安重诲在劫难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