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朱温遇弑
【力疾北巡】
历史给了朱温一个机会,无奈朱温的身体却不争气。朱温硬拖着病躯,“力疾北巡”,却两次无功而返。
朱温的病情由来已久,早在开平三年(909)7月,朱温就身患重病,“寝疾”,从此就没再痊愈过。
8月,病情稍稍转好,“上级小瘳”;
开平四年(910)11月,再稍稍转好,“上疾小愈”;
可半年后(911)5月,又记载说朱温的病情长久不能痊愈,“上以久疾”;
短短两个月后,《太祖本纪》就出现了一个可怕的字眼——“帝不豫”。如果仅从字面上,似乎没那么可怕,直译为“皇上身体欠安”,但熟读史书的人,应该了解“不豫”的真正含义,帝王本纪中如果出现“不豫”,就基本可以视作是医治无效的前奏。
例如唐懿宗,6月不豫,7月驾崩,享年41岁;唐僖宗,2月不豫,3月驾崩,享年27岁。
乾化二年(912)4月,当朱温从河朔地区南返途中,在黎阳就“以疾淹留”,病得无法赶路,必须停驻;
次月(5月)抵达洛阳后,朱温“疾甚”,更加严重了;
又过一个月(闰5月),“帝疾增甚”,此时的朱温已经开始交代后事了。
朱温躺在病榻之上,流泪哭泣,对左右近侍说出了肺腑之言,“太原李克用余孽,志向不小,而上天却要夺走我的寿命,我的这帮儿子哪里是李存勖的对手啊!恐怕,我将死无葬身之地啊!”痛哭昏厥,许久方苏(绝而复苏)。
除了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后梁在政治上也是摇摇欲坠,境内叛乱频发,四处失火。我们不必一一列举,只需强调一个——荆南高季昌。
这孙子眼看朱温命不久矣,于是起了割据称雄之心,以抵御贼寇为名,扩建城池。日后,高季昌果真以荆南为基础,建立“南平国”,成为“十国”之一。
军事、政治上的风波加速了朱温的病情恶化。在那个迷信天人感应的年代,上天也不止一次地摧残着朱温的精神世界。
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抵达洛阳,祭祀了皇家祖庙,祈求祖宗神灵庇护,又“有事于南郊”,祭祀天神。
几天后,2月1日,日食。朱温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就是在这一年7月,朱温开始“寝疾”。
而开平五年(911)的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再次发生日食。朱温的心里更不是滋味,在这一年的7月,朱温“不豫”。
乾化二年(912)5月,就在朱温“疾甚”、“疾增甚”的时候,又出现了彗星。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
彗星刚刚离去,紧接着“荧惑犯心”。荧惑,即火星,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火星都代表着战争、死亡,不吉利,特别是“荧惑守心”或“荧惑犯心”的自然现象,通常被视作是天子驾崩的征兆。
有关部门奏报,说陛下必须下罪己诏,以答天谴。
自朱温患病以来,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禁屠宰、赈济穷人、请和尚做法等等,以此祈福祈平安。
乾化元年(911)十月,朱温幸白龙潭,赏鱼。渔民捕获了一条大鱼(渔人获巨鱼以献),朱温下令放生。当时,扈从官员都争相拍马屁,称赞朱温有好生之德、恻隐之心。当天,群臣上奏,将白龙潭改名为“万岁潭”。
大赦、禁屠宰、放生、下罪己诏……都是朱温的心理安慰而已。这几年,他的病情虽偶有缓和,但整体呈现出震荡下行的趋势。
朱温在这段患病北伐期间,受失利和病痛的影响,喜怒无常,常迁怒杀人泄愤。
例如因迟到而杀张全义之侄;因招待不周、怠于政事而杀大将李思安。
极为讽刺的是,就在万岁潭观鱼的当月,朱温在郊外阅兵,邓季筠、何令稠、陈令勋三人因“部下马瘦”,被腰斩示众。
邓季筠,朱温嫡系中的嫡系,在黄巢草军时就是朱温的部下。张浚围剿河东时,被河东俘虏,受到李克用的优待、重用。后来在李存孝叛变时,晋汴两军对垒,邓季筠瞅准机会,快马加鞭逃入汴军阵营,重新回到朱温的怀抱,因此更得朱温信任。
忠心可嘉,兢兢业业,追随朱温三十余年,今天,仅仅因为“部下马瘦”,就遭腰斩。
因琐事腰斩元老旧臣,却因放生一条大鱼而使“从臣以帝有仁恻之心,皆相顾欣然”。
乾化二年(912)4月,朱温回到洛阳,忽然来了兴致,要在九曲池上泛舟游玩。
九曲池,里面冤魂不散,当年震惊中外的“九曲池惨案”发生地,包括德王李裕在内的多名亲王命丧其中。
世间鬼神未必有,但善恶因果是有的。
朱温泛舟九曲池上,他的船只突然毫无征兆地发生倾覆,朱温落水。被救上来之后,朱温像是受到了严重的惊吓,许久不能平复。(帝泛九曲池,御舟倾,帝堕溺于池中……惊悸久之)
他做贼心虚,心里有鬼。也许,病重的他出现了幻觉,在那个特殊的场合、诡异的事故中,他恍惚看到了被他害死的诸位亲王、哀帝、昭宗的亡魂,他们似乎在向他慢慢靠近,口中不断念叨着“还我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