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当世活佛
陈路原是一名书生,而他现在是一个落难潭州的流民。
按常理来说,作为一名有功名在身的秀才,陈路就算再怎么落魄,也不至于像地成百姓一样被卷入流民的大军之中。
然而悲催的是,陈路虽然有功名在身,其性格却刚正的有些迂腐了。
看不惯地主豪绅借着“灭佛”的名义强占寺庙土地、霸占百姓良田,陈路居然把那些地主豪绅通通告上了府衙。
结果可想而知,陈路没有被那些地主豪绅迫害致死,已经是当地府尹百般庇护佑的结果。
饶是如此,陈路还是成为了被迫流落外地的流民。
这一路上,陈路也算是经历了诸多灾劫,见惯了人间险恶。
就连陈路自己都不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多大希望,而是过着能活一天是一天、活过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因为比起肉体上的苦难,真正令陈路心灰意冷的是这个无情的世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形容词,而是一个摆在陈路面前的事实,一座他无论如何都无法翻越的大山。
寻常流民的一日之食,不过是些草根树皮。
而那些地主豪绅却抱着娇妻美妾,享受着寻常人一年都不可能吃得完的美食。
就连那些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府尹们,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驱逐流落至此的饥民们,以维系治下百姓的治安。
心灰意冷的陈路觉得,或许这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直到陈路流落到潭州沩山地界,他才惊愕的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府衙都是那么的无所作为的。
在潭州这个偏僻的地方,居然有一位县尹在城外搭建起了一个临时的居所。
这个聚集了各地流民的营地虽然有着各种严苛的条例,但却真正做到了让这里的百姓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况且陈路可不同于一般的寻常百姓,他看得出来,这个营地的条例虽然苛刻,但每一条都是针对性的针对饥民而设立的。
正是在这些堪称苛刻的条例的约束下,流落至此难民才能真正的安身立命。
介于这个临时营地的特殊性,哪怕是那些沦为劫道匪徒的流民,都有意无意的避开这里,让这里成为了遗世独立的桃源。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不是形势所迫,又有谁愿意成为劫道匪徒呢?
与其去惊扰这个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流民之家”,那些本就已经豁出性命的悍匪们更愿意去报复地主豪绅。
当然了,陈路知道也不是所有的匪徒都那么的自觉。
可架不住营地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有专门的衙役十二时辰的巡守,偶尔还会联合附近的驿站主动出击,清绞附近成规模的匪帮。
时间一长,“不主动出现在营地附近”便成为了所有匪徒们的共识。
按照负责巡守这片营地的孙县尉所说,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区”。
也是在那个时候,陈路才知道原来这个营地最初的建立者并非当地县尹,而是一位被流民们视为“活佛”的法师所建。
事实上,那位法师除了在县城附近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营地收留灾民,本身也在自己的寺庙进行布施和看病。
营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流民,就是得到了那位法师的指点,才会选择来到这里进行劳作和定居的。
而生活在营地的百姓们再稍微安稳一点之后,亦会纷纷前往那位法师的寺庙进行上香和还愿。
据那些与法师接触过的人说,那位法师不仅心善慈悲,而且还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