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舍弟诸葛亮

关灯
护眼
第212章 润物细无声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刘备在那日酒宴上听了诸葛瑾的分析后,便决定继续安下心来,静观其变,等杨丑杀张杨事件的后续发酵。

他相信,这件事情肯定没完,绝对是会影响到曹操和袁绍关系的。自己只要安心种田,见招拆招即可。

一个多月的时间倏忽而过,这段日子里,刘备本人留在下邳,继续专注于安抚下邳、东海新归附地区的民心,并且发掘本地尚未拔擢的人才。

关羽并没有在下邳久住,八月份就回了丹阳郡,回去跟太史慈交接兵权,负责提防江东的孙策。而刚刚划拨到关羽麾下的张辽,也被带了过去。虽然张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但既然划给了关羽,就要适应关羽部的作战环境。

诸葛瑾、诸葛亮、陈登继续留在下邳前线,跟随刘备参赞全局大事,也便于第一时间接收北方传来的最新消息。

整个七月下旬到九月初,诸葛瑾没事的时候就专注于鼓捣海水晒盐法的工艺、凭借后世的常识和实际试验磨合,一步步迭代改良盐田的施工技法、晒盐浓缩取卤的手艺。遇到基本功不扎实的地方,就请教本地经验丰富的老盐工,一点点参照对比改良。

而诸葛亮的业余时间,就完全投注在了微生物筛选实验上,不但搞出了质量不断提升的发酵老面、酸奶乳酸菌群、啤酒用酵母菌群、醋酸杆菌群……

甚至还著书立说,写了五卷《曲蘖论》,把微生物育种的通用试验方法、实验思想、归纳对照原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乃至高温杀菌原理的猜想,统统著述了下来,足足有两万多字。

这个时代还没有印刷术,所以一卷书就是一整张很长的纸卷起来,做成一個卷轴,篇幅不会超过四五千字。

……

时间转眼来到建安四年的九月初八。

若是往年的这个时候,淮南的广陵、庐江等地,水稻秋收都已经收割得差不多了,但今年的情况却非常特殊。

因为是第一年大规模普及冬麦夏稻轮作,水稻的生长周期受拔秧、插秧作业影响,硬生生拖延了十几天——

相比于不用移栽、在大田里一次性成熟的传统水稻而言。插秧的水稻,在拔秧插秧的过程中,会稍稍停止生长几天,根系也需要更多时间、来恢复对土壤中水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原本八月底就能收割的稻子,拖到九月上旬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诸葛亮过去一年,主要就是负责淮南稻麦轮作的劝农工作,对收获季自然非常上心。眼看广陵郡开始全力秋收,他在下邳也坐不住了,就请示了刘备,要南下广陵视察。

刘备左等右等没等来曹袁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消息,也不想在淮北再耗下去了,就表示正好一起走。先去广陵,再去庐江,然后经庐江去江夏视察、赴任。

诸葛瑾在下邳也忙得差不多了,就跟着一起走,至少他们在到庐江之前都是顺路的。然后才会分道扬镳,诸葛瑾会从居巢南下濡须、渡江去丹阳芜湖。

一行人也不用收拾什么行装,反正各地都有接待,只要带够侍卫,直接说走就走,至于行程路线,完全由诸葛亮安排,因为要以他的秋收视察路线为准,刘备和诸葛瑾就跟着坐船跑便是。

为了确保充分视察广陵郡全境,诸葛亮选择了坐船先去广陵最东边淮河口的海西县,然后一路逆流沿淮视察,再转入淝水、濡须水。中途经过邗沟的时候,或许会去射阳绕一绕。刘备也没有反对。

一行人坐的都是广陵造船厂建安四年最新造出来的江海两用船,尖底有龙骨那种。比年初的时候步骘乘坐的、渡海去闽中增援王朗的船,还要再先进一些,技术和质量上也磨合得更好。

只是船的吨位更大了,所以没法驶入邗沟运河,只能在淮河或者淝水里开开,想经邗沟去射阳的话,还得临时换小船。

刘备过去这一两年,并没有多少坐船远航的机会,偶尔渡个长江,也是随便找些船,不会特地从广陵征调新船。

所以看着座下那估摸着有五六百吨、几乎跟旧式楼船吨位相当的新式龙骨船,刘备也是说不出的猎奇和欣慰。

有了这样轻快坚利的战船,难怪步子山能保住闽中的王朗、把孙策堵在东瓯。而己方的淮河防线,也能因此稳固。就算将来和曹操翻脸,以曹操的水军战船质量,多半也是突破不了淮河的。

时值秋收季节,船队在淮河上航行,刘备拿出东海郡天然水晶打磨的、大约只有两三倍放大倍率的望远镜,看着南北两岸。

河边的肥沃土地,都是滚滚的稻浪,被百姓们用长柄带网兜的镰刀,成片成片收割捆好。虽然看不到近处真切,但刘备凭经验就判断出这绝对算是一场丰收。

“虽然早有预料,但真到了这一天,还是忍不住感慨呐。孔明,你这真是神农之功了!一年之内,同一片土地,还真能先熟一季冬麦,再熟一季稻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妖女入我怀 木叶:我宇智波,只想作死 你管这叫创业? 他们越反对,越是说明我做对了 都重生了谁打职业啊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重生之平安喜乐 祖龙:横扫诸天 我为合欢宗圣子,你让我守身如玉? 全修真界都以为我是恋爱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