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这是一条到了任何时候都不会失效的真理,这就像是一个软弱的人,在没有法律约束的社会中难以存活一样,一个软弱的国家,若是缺失了国际秩序的保护,同样也没有存活的空间,但可悲的一点是,这个世界的国际秩序,却始终是由大国来确立的。
就拿伊朗来说,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整个伊朗就被英俄两国所瓜分,北方归由沙俄,南方归由英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礼萨汗发动叛乱,夺取伊朗政权为止。
到一九二一年初,随着苏俄爆发内战,礼萨汗与当时的苏俄政府签订了伊朗-苏俄条约,按照这个条约的规定,苏俄承认了伊朗的独立,并将帝俄时期所夺取的伊朗油田、工矿企业归还给了伊朗政府,同时,也废除了此前两国之前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因为当时伊朗的南部地区还处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与此同时,英国人还在大张旗鼓的支持着苏俄国内的白匪,所以,在这个条约中,两国还确定了一个原则,即如果伊朗的领土被别国用来反对苏维埃俄国,同时,伊朗依靠本国的力量无法保护自己独立自主的地位时,联盟有权暂时出兵伊朗。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份《苏伊友好条约》,是巴列维王朝统治伊朗时期所签订的唯一一个平等条约,此后,哪怕礼萨汗残酷镇压了库切克汗所领导的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伊朗之间的外交关系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不过,联盟的势力虽然退出了伊朗,但伊朗独立自主的地位,显然也没能获得英国人的认可,尽管礼萨汗采取强硬措施,将原本在伊朗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英国人踢了出去,还强行解散了直接受英国人指挥的“南波斯步枪队”,又以将油田收归国有为威胁,迫使英国人在石油利润上对伊朗做出了让步,但这些举措也招致了英国人对礼萨汗的敌视。
在礼萨汗当政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伊朗各地的叛乱就从来都没有停歇过,不管是在库尔德地区,还是在鲁利斯坦、胡齐斯坦,由英国人支持的武装叛乱可谓是此起彼伏,为了对抗来自英国人的威胁,礼萨汗选择了向德国人靠拢,于是......
所以说,一九四一年,英国人进军伊朗,瓦解礼萨汗政权的最直接动因,并不是单纯为了反法西斯,当然,更不是单纯为了支持联盟,这件事他们早就想干了,反法西斯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
利用这一事实,作为联盟驻联合国代表的维辛斯基同志,对英国在伊朗的存在提供公开批评,并就此明确宣布了联盟在伊朗问题上的态度:除非英国人彻底退出在伊朗的政治存在,并将其在胡齐斯坦油田区的既有权益归还给德黑兰,否则,联盟将认为伊朗境内存在对联盟抱有敌意的外来势力。根据一九二一年的苏伊友好条约,在伊朗境内的敌对势力未曾撤离的情况下,联盟有权在伊朗维持军事存在。
说到底,联盟在伊朗问题上的立场,除了受南下政策的影响之外,还与英国人在当地的存在有直接关联,而且,从根本上讲,联盟与伊朗的对立,实际上还是与英国人的对立,莫斯科真正需要做的,并不是控制伊朗,而是希望能够将英国人的力量从伊朗驱逐出去。
马林科夫同志显然对伊朗那边的情况比较关注,他又向贝利亚同志详细询问了一番德黑兰那边的情况,只不过贝利亚同志得知的消息也不是很具体,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只知道巴列维王室似乎正在向美国人寻求支持,希望能够借助美国人的介入,迫使英国和苏联都在伊朗问题上做出让步。
就在马林科夫同志与贝利亚同志讨论伊朗问题的时候,维克托的思维却是发散了出去。
在维克托看来,联盟在伊朗问题上的纠缠,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莫斯科与伦敦在中东地区的较量。联盟希望以土()
耳其、伊朗为跳板,向中东地区扩张影响力,而英国人则是在想方设法的对联盟展开围堵,力求将联盟的势力,排除在中东之外,因此,他们不仅在伊朗问题上排斥联盟的存在,在土耳其的问题上也始终坚持着不对联盟做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