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开始了,经历过三年的战争之后,各人也都算有了经验,在听到消息之后,脑子里已经有了一点想法。不过大家都没有抢着说,而是等着看,论军事,最有发言权的是祝缨。如果她主持会议先不说话,第一位发言的就应该是祝青君。
祝青君刚才在他们到齐之前已经与祝缨有过简单的沟通了,此时也是当仁不让,欠了欠身,道:“姥,我带人去,也好探一探对方虚实,决定下一步如何应对。”
祝缨点了点头。
祝青君又说:“如果情况紧急,或许还要请求支援。”
林风、苏喆、路丹青以及几个才新升上来的校尉都有点坐不住了,祝缨依旧是点了点头:“可以。”
接下来祝青君要说的就是比较具体的方案了:“对面看到了普生头人,他对这一带很熟,我担心他们会不会还有什么秘密小道可以从西番通往安南。前线我会尽力侦查,后方,还请姥也留意。”
祝缨道:“当然。”
然后是巫仁讲后勤:“幕府新建,去年余粮若干,今年新收若干。士兵一日消耗若干,运输损耗若干。又,需干肉若干……”各种数字一一报来,总的来说,由于缓了一年,暂时没有太大压力。
苏喆就接着汇报人口:“又括出两千户来,一户一丁也有两千人。不过这两千人都是未经训练的,服力役还行,上阵恐怕不合手。后续如果增兵,不如征以前老兵更合适。”
祝缨也点头表示同意。
林风道:“梧州、博州马上也要来缴粮了,军资应该不用担心。秋收之后他们的事也会少一些,幕府要用人也不会缺了人手。姥,我愿去训练援军,以备不时之需。”
祝缨道:“不急,你另有任务。晴天,说说你的那里的消息。”
祝晴天的表情有点不好,被突袭了,她竟然没有听到消息!虽然之前在京城是干的在京里打探的活儿,到了安南,你看安南大家都是现抓过来的生手,别人都顶事儿,就她这儿出了纰漏,这让她有点恼。
祝晴天认真地想了想,道:“我觉得,这事儿应该不是上一次的人干的。大军出动,纵然是番人,不用太多的粮草,集结人马也需要时间,一点动静也没有,恐怕更有外力。我这就加派人手去打听。”
祝缨道:“要注意安全。”
“是。那个秘密小路,我们的人也知道有两条,都是些猎户、采药人之类走的,根本走不了马队。”祝晴天又补充了一句。
祝青君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祝缨对祝青叶说:“赵苏、祝炼他们过来,随员你来安排,再帮着巫仁与他们算账。”
“是。”
祝缨给林风、路丹青派了新的任务——要在关隘与西州城之间再准备一到两道防线,万一隘口失守,不能让对方一口气就冲了过来。
并且坚壁清野。
所有人都看了过来,大家知道“坚壁清野”的意思,但是对于做这件事情还是比较陌生的。
祝缨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好秋收也差不多结束了。设若有变,熬也要把番人熬走。”
祝青君低头想了一下,道:“我不会让番人有机会踏入安南的!”
祝缨道:“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争,所有人都要有所准备。不是你在前面打着,别人在后面看着。我们以后要面对的事情都不简单,不是吃完早饭再吃午饭,是吃早饭的时候,旁边来了个人问你借书,还告诉你锅里水烧开了。哪个要等你一件一件的做来着?都动起来。”
“是。”众人一齐答应。
祝青君道:“那,我还另有些东西想要用。”
“你列单子过来。”
“是。”
祝缨又对苏喆道:“抽丁的事,你与青君协同办吧。”
“是。”
此外又有一些工程,不免要暂停一下。战争的破坏一向巨大,前头修好了,后面毁了,也是白干。所以现在工程的重点应该往腹地放,靠西的工程,除了修路,其他都要看看形势再定。
很快,策略定完,各人都忙碌了起来,祝缨成了全府最闲的那一个——她背着手,慢慢走到了后宅。
幕府的后宅比之山城更大,比京城中相府还也大不少,建的时候有点仿皇宫,前面是办公区,后面是居住、生活的地方。办公室的地方由于要处理整个安南的军政事务,本就不小,还要兼三州民政,它就尤其的大。里面穿梭着好些年轻的学生样的品阶较低的官员。
后宅的主人只有祝缨一家三口,但是赵霁、阿扑等人都寄居在此,苏喆、路丹青、祝青君也都住在这里,也颇为热闹。张仙姑日常除了到处蹓跶,晚上赵霁、阿扑等人放学她一准儿回来看小孩儿的晚饭。
现在,赵霁、阿扑都在上学,祝缨前面有事、花姐在学样,张仙姑正跟杜大姐闲聊:“后头池子里光养看的鱼太浪费啦,都种了藕了,就再养点儿能吃的鱼吧。”
杜大姐说:“我也不会养鱼,等我问问他们吧。您别说,鱼头炖豆腐,好吃!”
“是吧?”
祝缨听她们说得有趣,也插了一句:“那今晚就吃这个?让他们到集市上买一篓大鱼回来,今天吃饭的人多。”
看张仙姑高兴,就不再提本来想说的事——与想西番这一场仗,由于来得突然,她对西番的情况并没有掌握,难说事情是大是小。万一超出了掌控,要熬下去,她想早点把张仙姑送回梧州,打完了再接过来。
反正,赵苏还没过来,等他来了再说,也还来得及。
杜大姐不明就里,答应了下来。祝缨又陪张仙姑说了一会儿话,讲赵苏、祝炼要过来了。
张仙姑也很想念这二人,念叨了一阵儿,又说祝缨:“你,我就不说了,锤子的事儿你得上上心!孩子,不是养大了就算完了的,他也不小啦,得成个家了!你看看你这一屋子的小屋儿,有几个有家有业的?
林家小子、赵大郎,人家有亲生父母操心的,哪个不是有妻有子?小妹那个,跟别人不同,她有家产要擎,家里怕别有打算,咱们不好多嘴。旁的人,人指望你,你不得给人看着点儿?你不催,也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心上人,不给人家操办吗?”
又絮叨了好些个“打仗时不好说,打完仗了,该收心啦”之类的。
最后终于拐到了女儿身上:“你同花儿姐的这些孩子,青君、青叶、青雪她们,另有锤子是你学生,赵大郎是义子,你想好哪一个好给你养老了么?”
“诶?哪一个?”
张仙姑奇道:“怎么,你没想好?个个都是好孩子,可也得有一个主心骨啊!你要把事交给谁,就得先对他更好一些。赵大郎稳重人,岁数不小,锤子,你又放得远。姑娘们年轻又细心,那你得对她们再好一点儿啊。一件活计,人人都做得,就是人人都不管,你得定准了一个人呀!”
在张仙姑看来,女儿亲自生是不太可能了,不过祝缨把“祝”姓给了许多人,又把许多聪明孩子收在府里,那就有“师父养徒弟、徒弟给师养老送终”的意思。这是可以接受的。养这么多,从中选最好的、最有良心的,定下来。
张仙姑也就可以放心了。
祝缨心中的“继任者”与张仙姑理解的“养老送终”是不一样的,不过她也没解释,而是说:“娘看谁好?”
“锤子是咱看着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心重,现在倒好了。青君本事也大,眼里有活,踏实肯干。旁的也都好。”
祝缨笑道:“那不就行了?”
“那锤子的亲事?”
“等他来,我问他。”
“那行!”
自己想要办的没办成,反而挨了一顿说,祝缨不再久留,先溜去马场,看了一回马,命把最稳的几匹骟马好生照料好。再踱出府,往学校里看了一回,尤其过问了遗孤们的起居,才重又踱回府里,陪张仙姑吃炖鱼头。
张仙姑只知道女儿要吃的鱼头,见她吃得开心,张仙姑自己也就开心,直觉得岁月静好,此生足矣。
…………
直到祝青君又率兵出征,张仙姑才知道好像又要打仗了。
因为祝缨有事,有几天没陪她出门了,张仙姑就自己带着蒋寡妇,骑上她的那头驴,到街上转悠。在街上看到了正在征丁运粮的衙差,她好奇地问一句:“今年还用给朝廷纳粮?”